第八章 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郊區建設
按照規劃布局合理、經濟實力增強、人居環境良好、人文素質提高、民主法制加強的要求,努力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新郊區。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加快推進“三個集中”,加快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初步形成城鎮體系框架。到2010年郊區城市化率達到75%。
(一)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為目標,以發展種源農業、裝備農業、數字農業為重點,運用工業化手段和規模經營方式,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大力推進科技強農。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100萬畝設施糧田和30萬畝設施蔬菜基地。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重點建設崇明三島、黃浦江上游、杭州灣北岸、城郊結合部楔形農業區(見圖8-1)。

圖8-1 農業發展布局
提高農業組織化和市場化水平。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制度,培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實施農業品牌化戰略。拓展農業服務領域,建設多功能的農產品交易和物流平臺,增強服務全國“三農”的能力。
完善支持農村和農業發展的政策。根據農業發展布局、重點和產品結構,確定不同的農業投資扶持政策,重點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科技進步和農產品安全監管等領域的投入,創新投融資手段,吸引各類資金參與郊區建設。
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非農創業與就業能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擴大非農就業,穩步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完善郊區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完善農民宅基地置換試點政策,拓展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探索征地留用地制度,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二)穩步推進城鎮體系建設
按照“1966”城鎮體系規劃目標,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建設一批與上海國際大都市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城、新市鎮,促進中心城區人口疏解,吸引農民進入城鎮,逐步歸并自然村,提高郊區的城鎮化和集約化水平,構建和諧村鎮(見圖8-2)。

圖8-2 “1966”城鎮體系框架
加快推進以嘉定、松江和臨港為重點的新城建設。按照逐步建設成為服務功能完善、人口集聚功能較強的現代化綜合性城市的要求,依托產業基地、開發區和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重點推進嘉定、松江和臨港新城建設(見圖8-3),加快其它新城的規劃與建設。

圖8-3 臨港新城主城區規劃效果圖
大力推進新市鎮的開發建設。按照建設成為形態和功能各具特色的現代化新市鎮的要求,依托工業園區、高速公路節點和綜合交通站點,繼續推進試點城鎮開發建設。選擇具備良好條件的新市鎮,因地制宜地推廣試點城鎮的做法和經驗。
積極推進中心村的規劃建設。按照建設成為居住功能和觀賞功能有機統一的新型農村集中居住社區的要求,依托郊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心村建設和農村人口集聚,提高基層社會管理能力。
。ㄈ┨岣呓紖^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水平
加快郊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市、區(縣)兩級財政對郊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建設重點新城與中心城區的軌道交通聯系,完善郊區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城郊停車換乘樞紐系統。與城鎮建設相配套,加快郊區電力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成覆蓋郊區城鎮的集約化供水和雨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框架,建設郊區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系統。
提高郊區社會發展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強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增加公共教育經費投入,提高郊區義務教育水平。加強郊區鎮、村基層衛生機構、公共文化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不斷完善郊區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ㄋ模┩七M崇明三島聯動發展
有序推進綜合開發和生態保護。按照崇明三島功能定位和建成崇明生態島群的總體目標,分步實施發展規劃(見圖8-4)。“十一五”期間重點進行基礎性開發,以長江隧橋工程和長興島造船基地建設為契機,統籌三島產業發展,加快建設城橋、陳家鎮(東灘)試點城鎮和一批重要項目。按照環境優先、生態優先的要求,根據永久保護區、開發控制區、戰略儲備區和適度建設區的功能區劃分,保護好濕地、河湖等自然生態,合理利用島域土地資源,重點發展循環農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

圖8-4 崇明三島發展規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統籌協調崇明生態島建設,落實生態專項支持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和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崇明三島公共支出的保障水平,加強崇明發展的人力資源積累。
第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堅持建管并舉、重在管理,加強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構筑城郊一體、內外銜接、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強化城市資源供應保障,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以城市管理現代化為目標,網格化為抓手,信息化為手段,管理資源整合為保障,運用多種手段建立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
(一)完善對外綜合交通體系
繼續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敬_立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建成洋山深水港區二期及后續工程,完善洋山、外高橋、羅涇港區總體布局。加快調整港口結構,優化黃浦江兩岸功能,推進重點地區開發,加快發展北外灘等地區航運交易服務。加強以浦東機場為主、虹橋機場為輔的上海航空樞紐港建設,初步確立亞太地區航空樞紐港地位。完成浦東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基本完成虹橋機場改造擴建工程,到2010年貨郵吞吐能力達到500萬噸。構建樞紐航線網絡,積極推進基地航空公司向樞紐運營模式戰略轉型。加快航空貨運物流業發展,初步建成空港物流園區。
建設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形成磁懸浮、高速鐵路、普通鐵路、軌道交通、公交出租、長途客運、航空港等多種交通方式緊密銜接、便捷換乘的現代化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完善高速公路網和內河航道網。建成上海長江隧橋工程、崇啟高速公路(A14)、滬蘇高速公路(A16)、浦東機場高速公路(A15)和沿江高速公路(二期)(A13),建成滬青平高速公路(A9)、莘奉金高速公路(A4)出境段,拓寬滬寧高速公路上海段(A11),與江、浙高速公路出口增加到10個,車道數增加到60個,市域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約880公里(見圖9-1)。建成趙家溝、大蘆、杭申、蘇申外港線等多條Ⅲ級航道,初步形成高等級內河航運框架。

圖9-1 高速公路網
進一步提升上海鐵路客運樞紐功能。優化調整鐵路布局,建成滬寧城際、滬乍嘉鐵路上海段,建設滬杭城際快速軌道交通項目,適時開工建設滬通鐵路。形成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橋站三個主客站布局,大力發展多式聯運。
(二)提高城市交通便捷化水平基本建成軌道交通基本網絡。把加快發展軌道交通作為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的重點,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400公里,提高軌道交通運營服務水平(見圖9-2)。

圖9-2 軌道交通基本網絡
提升公交服務水平。優化和完善地面公交線網,建設中心城100公里以上公交專用道,加強多種交通方式相互銜接。以軌道交通多線換乘站和中環交通樞紐等為重點,推進公交樞紐和停車換乘系統建設,公共交通出行占市民出行比重逐步提高。
完善中心城路網和越江通道布局。全面建成中環線,完善高架系統,拓寬河南路、瑞金路等骨干道路,形成包括200公里以上快速路和400公里以上主干路,以及次干路、支路等組成的中心城道路網絡。建成上中路、西藏路等7處越江設施和打浦路隧道復線,中心城越江通道達到17處、94車道。完成中心城蘇州河橋梁新建或改造。
著力提升城市交通綜合管理水平。加強城市交通的規劃和建設管理,逐步建立交通影響評價機制。綜合運用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改善交通方式結構。加強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增強市民交通法規意識。加快發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統。
。ㄈ⿵娀匾Y源供應保障
加快建設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以LNG項目建設為重點,形成西氣、東海氣、LNG三氣源互補供應格局,建設氣源應急儲備站。基本建成覆蓋全市、城鄉一體的天然氣主干管網系統。提高電力供應能力,建成華能上海燃機電廠、外高橋電廠三期工程。加快市內外電力輸電通道和市外電力基地建設,市外建成500千伏第三通道、三峽-上海直流、皖滬特高壓輸電線路和變電站,市內建設500千伏、220千伏電網和變電站,全市接受外電能力超過1000萬千瓦。建設崇明等三島電力電源和聯網工程。提高煤炭、石油等供應和儲備能力,建設羅涇煤炭儲備中轉基地,擴建外高橋海濱油庫、建設航空燃油碼頭和油庫。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型建筑和公共性項目積極發展利用光伏發電和光熱工程,在崇明、南匯、奉賢等建設風電場,建設沼氣回收發電示范工程(見圖9-3)。建設世博能源中心。

圖9-3 可再生能源
提高供水保障服務水平。擴大長江水資源開發利用,建設青草沙水源地,建成長江陳行引水三期工程。建設金海等水廠,全市日供水能力提高到1260萬立方米。中心城注重提高水質,郊區推進集約化供水。
加強土地等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土地整理復墾,確,F有基本農田面積。建立城鄉土地儲備和保障體系。加強岸線、灘涂和海洋空間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ㄋ模┩七M城市信息化建設促進城市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加快人口、法人基礎設施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共享,提升教育、衛生、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公共信息服務能力,完善全市統一的空間地理基礎數據平臺,加快推進規劃、房地、環保、市政、綠化、水務、氣象等城市管理信息深度開發和共享交換,著力推進防災應急、交通管理、人口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統建設。
進一步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加快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軟交換、智能光網絡等技術的試驗和應用。繼續推進“三網融合”,擴大寬帶接入網和數字電視網的規模和服務能力。提升高性能計算平臺服務能級。全面增強信息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能力,基本建成亞太地區信息樞紐之一。
保障城市信息安全。加快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信息安全關鍵技術創新工程,完善信息安全長效機制與管理體制,提高信息安全防護、監控與應急處理、打擊網絡犯罪的能力。
完善信息化應用環境。加強法制、政策、標準的建設和銜接配套,推動信息化知識普及,完善以信息化服務外包為重點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ㄎ澹┓e極推進城市舊區改造
繼續保持舊區改造力度。堅持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切實改善困難群眾的居住環境,到2010年累計完成市區400萬平方米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見圖9-4),繼續推進舊住房綜合改造。

圖9-4 完成市區400萬平方米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
發揮基礎設施的布局引導作用。統籌人口、產業、資源、環境與基礎設施,運用多種手段使基礎設施達到合理水平,促進城市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嵘鞘泄芾憩F代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進一步理順城市建設和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市與區(縣)基本銜接、行為規范、運轉協調、權責對應、調控有力的城市建設和管理體制。大力推進城市管理網格化,推動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區縣、街道、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加強和完善城市規劃體系。加強城市基礎測繪和管理工作。
專欄9-1 城市管理網格化
城市管理網格化是以信息化為核心,以管理對象、管理過程和管理決策數字化為特征的城市現代化管理模式。其主要內容是以街道、社區為基礎,按照1萬平方米網格為單元,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綜合管理數據庫,實現市、區、街道三級管理信息資源共享。同時,建立城市管理網格監督員隊伍,由區統一指揮,街道負責日常管理,配備專用信息化工具,對各類事件處置情況進行責任到人式的監督,提高城市管理處置能力。
增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繼續提高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能力,強化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有效控制地面沉降。提高水安全防御能力,加強海塘江堤、城市防洪、區域除澇和城鎮排水系統建設。提高地震、災害天氣等自然災害監測、預報和應對能力,加強物資儲備、減災隊伍和民防工程等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