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繼續發揮好浦東新區的示范帶動作用
專欄12-1 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指出,要繼續發揮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2005年6月,國務院第96次常務會議正式批準上海浦東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為上海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重要機遇。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要按照著力轉變政府職能、著力轉變經濟運行方式、著力改變城鄉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要求,推進試點總體方案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滾動推進三年行動計劃,力爭經過不懈努力,率先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經濟運行規范和體制環境,為全面推進改革積累有益經驗。
在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重大決策十五周年、浦東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新起點上,要繼續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全面貫徹國家關于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戰略部署,聚焦浦東、東西聯動、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把浦東建設成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區、自主創新示范引領區、現代服務業核心集聚區。
(一)浦東新區改革開放再上新臺階
全面提升外向型經濟層次。注重引資與引技、引智相結合,著力吸引和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產業,帶動產業結構能級提升。進一步加快在金融、物流、電信、專業服務等服務貿易領域市場開放的先行先試。改善海關監管模式,進行綜合貿易通關模式改革試點。
率先建成公共服務型政府。賦予浦東新區更大的自主發展權,建立條塊互補、職能整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財政體制。探索實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體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重點探索功能區域一體化管理模式和相對集中許可權及綜合執法模式。
率先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制度保障。推進土地處置、社會保障和戶籍管理“三聯動”,率先試行農村人口戶籍改革,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資源,著力改變城鄉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
。ǘ╆懠易旖鹑谫Q易區再塑新功能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要成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載體。強化以金融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要素集散、資源配置和綜合服務功能,推動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成為國家金融創新試驗區。
加快形成以金融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集群。實施金融集聚戰略,鞏固和完善證券、期貨等國家級交易市場,培育新興市場,大力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和金融高級人才,尤其是總部、業務中心等機構集聚。積極配合人民銀行和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推動金融產品、技術、市場、機構與機制創新。以金融業為核心,加快形成以金融貿易、會展商務和專業服務等為主導功能的現代服務業集群。
進一步優化金融集聚區發展環境。支持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拓展發展空間,形成“一道三區”的發展布局。加強政策支持。大力完善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基礎設施。
。ㄈ⿲嵤熬劢箯埥睉鹇栽儆行峦黄
張江高科技園區要成為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的重要載體。大力提升研發創新、孵化創業和轉化輻射功能,推動張江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產業化重要基地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園區。
進一步放大張江品牌效應。按照綜合平衡、分期推進的原則,加快形成以張江為核心、覆蓋全市的高新技術園區布局。支持張江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軟件開發和新材料等產業,加快形成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科技產業鏈,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企業集群。支持國家重大產業化基地、國家級或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落戶張江。繼續深化和擴大張江政策。
(四)區域聯動發展再拓新空間
支持浦東新區探索區鎮聯動體制。通過資源整合,深化區鎮聯動,高起點規劃和建設若干個新市鎮。加快區域功能一體化發展,形成功能特色明顯、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重點突出的“一軸三帶六個功能區域”的空間布局(見圖12-1)。

圖12-1 浦東新區發展布局
注重區域聯動發展。依托洋山深水港、航空樞紐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家級開發區,進一步增強航空、航運、物流功能,帶動南匯等地區加快發展。結合世博動遷基地和長江隧橋工程建設,加強浦東與閔行、崇明等區縣的聯動發展。
第十三章 實現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新突破
按照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體制保障的要求,以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重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市場體系,推進社會領域改革,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轉變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高外向型經濟層次,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
專欄13-1 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
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指出,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要加強改革開放的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開放措施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ㄒ唬┥罨姓芾眢w制改革
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實行管辦分離,理順政府與行政執法類、社會公益類和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的關系,將一部分專業行政管理部門和事業單位轉為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
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促進經濟社會管理重心下移。突出財政支出的公共性、合理性和均衡性,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財政供給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增長方式轉變、科技進步和能源資源節約的財稅政策機制。加強財稅行政執法的監督效能,嚴格會計誠信監管,不斷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建立規范高效的財稅運行秩序。
推進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企業投資核準和備案制度,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促進公共領域的社會投資,加快實施特許經營權制度。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建立健全政府投資管理制度,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
。ǘ┐龠M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推進國有資本向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優勢企業集中,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有序流動的機制,增強國有資本的流動性。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國有控股公司改革重組,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多種形式全面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健全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完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和監管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產權代表授權制度,完善分類考核評價體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清理和廢止有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部門政策及規章,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資本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改制,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以及法律未限制的一切領域,進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社會服務體系。
。ㄈ┻M一步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完善產權、技術、人才、航運物流等全國性、區域性大市場。進一步打破壟斷,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促進市場競爭和要素自由流動。
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加強政府市場監管職能,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打擊制假販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等違法行為,加強對交易標準、規則的管理。保護消費者權益。
加強誠信體系建設。以制度建設和有效應用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社會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和信用產品使用等環節的法規規章以及失信懲戒、信用監督等制度,健全個人和企業聯合征信平臺。
。ㄋ模┘涌焱七M社會領域改革
探索建立政府與社會合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運作模式。完善公共服務行業管理和政府購買服務制度。通過公辦民助、合作經營、股份制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積極推進社會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培育和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加快培育能夠承擔事務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務、調節民間糾紛、發展慈善事業的社區民間組織。繼續推進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發展改革,支持行業企業組建行業協會并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開放中介服務領域。
。ㄎ澹┨岣咄庀蛐徒洕
促進對外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貿易結構,大力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比重。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擴大服務貿易出口。依托口岸綜合優勢,發揮洋山保稅港功能,加快發展轉口貿易。積極做好進口工作。
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與水平。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利用外資方式,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重點引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項目。加大力度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
加大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力度。引導和推進有條件、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到境外投資開發重要資源能源,購并擁有先進技術、品牌和營銷網絡的海外企業,承接海外工程和輸出勞務(見圖13-1)。加快培育本土跨國企業。積極防范境外投資風險。

圖13-1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不斷擴大與港澳臺經濟合作與交流。推進與香港、澳門在金融、物流、貿易、旅游等各個領域的深層次合作,加強與臺灣的經濟貿易技術合作,做好臺商的服務工作。
。I造良好的對外開放環境
積極拓展各種國際大型活動載體,加強與國際友好城市往來,擴大國際交流。積極吸引國際性組織入駐上海。創造國際化的生活和服務條件,提高教育、醫療、居住、語言和出入境等服務的便利化程度。進一步完善口岸管理體制和貿易便利措施,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提高通關效率。完善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完善法規保障、政策引導、統計監測、信息發布制度。建立健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和跨部門綜合應對機制。切實維護經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