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金堂縣趙家鎮三烈村的“一村一大”張勇卻沒有時間享受假日時光――作為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典型,周邊前來參觀、取經的領導和大學生們絡繹不絕。
“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正如張勇所說,自從今年4月成都市2010年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會在金堂召開后,該縣大學生創業基地已經接待了不下10批參觀者――2009年該縣人事局圍繞促進就業創業,在全市第一個成立了大學生創業之鄉,并為返鄉大學生建立了創業專項基金,全縣大學生創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還帶動了該縣現代農業發展和廣大農民增收,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目前成都市已將金堂縣作為全市大學生創業的典型,以供全市借鑒。
他種植西瓜
創業第一年獲利60萬
“沒想到僅僅一年多,我們的基地能發展得這么順利!如果不是政府的鼓勵,也許現在還沒有動起來!”來到張勇的西瓜基地,一個接一個的大棚排列得整整齊齊,瓜藤上滾圓的西瓜已經所剩無幾了。“我們的基地全部采用高科技大棚和膜下滴灌等技術,品種也是市場最新、最缺的,所以一上市就供不應求。”張勇告訴記者,其實幾年前,他和另外幾名大學生就有了創業的念頭,可想了很久卻一直沒“下手”,因為成本太高,自己又沒真正做過,直到2008年,該縣在全省率先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安排100萬元,專款用于大學生創業扶持,這才使他們下定了決心。
2008年10月,張勇通過“項目申報綠色通道”向縣人事局遞交了報告,申請大學生創業基金。10天后,張勇不但順利拿到了15萬元的三年期無息創業基金,成為“大學生創業基金”扶持的第一人,還得到了一份專家審核組的意見――項目具有可操作性,市場前景廣闊。“15萬元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連政府都相信我們能賺錢,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除了資金支持,對于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一窮二白”的創業經驗也是巨大的瓶頸,于是從2008年開始,該縣人事、勞動部門先后組織了張勇等數批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參加了SIYB創業培訓,到成熟的創業基地“取經”學習,同時還派出專家組指導。2009年,總投資75萬元的西瓜種植基地開始育苗,三位大學生的創業夢想,也開始在這塊200畝的土地上播種發芽。當年5月,第一批西瓜上市;待全年3批西瓜全部銷售完畢,共實現利潤60萬元左右。
她養生態雞
扎根山村帶富鄉親
與張勇不同,同是“一村一大”的段紅玲卻是因為自己的“村官”經歷才走上創業道路的。2007年11月,畢業于自貢高等專科學校的段紅玲當選為金堂縣三溪鎮三河社區主任。從城鎮到農村,從學生到“村官”,巨大的經濟落差令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段紅玲發現,思想的束縛、曾經的失敗和資金的困擾讓鄉親們對創業普遍存在著害怕失敗的心理。“既然選擇了‘村官’,我就要帶領村民們發展經濟,共同創業!”
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2009年上半年,通過充分的市場調查,段紅玲將投入成本少、飼養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市場風險小、技術簡單易學的生態雞養殖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但資金成了創業最大的困難。就在這時,縣人事局幾次與縣農投公司領導前來指導、幫助她一同選址、規劃,并得到了創業初期的第一筆5萬元創業基金。緊接著,投資40余萬元的2個生態雞養殖場辦起來了,養殖場面積達200多畝,2009年,養殖場共出欄生態雞3.8萬只,產值250萬元,實現利潤30萬元。
創業之路已獲得了初步成功,段紅玲卻不滿足。“影響一批人,帶動一班人,致富一村人”,這是她給自己制訂的更高目標。黑風寺2組的陳大爺家里有五六畝臍橙果園,看到段紅玲的基地賺錢了,也試著從基地“領養”了50只雞,結果第一次就賺了幾千元,這讓段紅玲靈機一動:三溪鎮是全國有名的臍橙之鄉,家家戶戶都有成熟的果園,加之近年來三溪農家旅游正在飛速發展,何不將林下養殖的模式推廣到千家萬戶呢?在縣人事局的幫助下,一個更宏偉的規劃應運而生:今后在村上成立養殖合作社,她的基地只提供雞苗、技術,負責銷售,農戶們則是具體的養殖單元,目前這個模式已經開始啟動,預計今年全村將出欄果園生態雞2萬只左右,帶動平均每戶增收2000多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