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羨慕百萬年薪
“大學生創業,成功幾率非常少,有統計數據說僅僅是1%。”施楠也認為,大學生不要輕易放棄學業,而盲目地去進行創業。然而,他卻是一個典型的,并有所成績的大學生創業者。
可以說,施楠是創業大學生中為數不多的幸運兒,至少,在北大校園里,提起大學生創業者,他算是小有名氣的。
2002年,施楠考入北京大學,就讀外國語學院德語系,這對國內很多學生來講,能進入北大念書,是自豪的。
但是,施楠并不滿意。用他的話來講,“這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學起來費勁不說,成績也不是那么理想,后悔高考填志愿時,沒能夠自主選擇。”
在上課之余,施楠對剛剛在校園普及的計算機產生了很大興趣。在為自己購買第一臺計算機時,機緣巧合,認識了做計算機校園代理的兩位師兄,在隨后的接觸中,他與這兩位師兄關系處得非常好,于是,施楠也加入了計算機校園代理行列。
“在北大BBS等論壇上發帖子,是我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施楠說,經過宣傳,在校園里做計算機代理,非常順利,“當時,這份兼職的工作能讓我每個月創收3000元。”
隨著校園的業務越來越大,施楠和他的師兄與上級代理公司開始發生利益上的沖突。“我們銷售量越大,當然希望提成越多,這勢必會影響上級代理公司的收入;再加上上級代理公司對自己校園客戶的售后服務也不好。”施楠回憶說,從2004年下半年時,矛盾就開始激發了,他和師兄們便開始琢磨著尋找新的途徑來解決。
“成立公司,給自己干。”三人最后達成一致的決定,2005年10月份,成立了北京莘莘動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做校園計算機銷售、裝機、售后等其他軟件硬件的銷售。“經過兩年的發展,公司正式員工由最初的3人擴展到8人,目前尚不包括分布在北京各個校園的學生代理,銷售規模也由以前的100多臺每月上升到600多臺,業務范圍也逐漸向社會客戶擴散。”
作為公司的副總,施楠主管免費送貨、裝機和售后,公司開出的基本月薪是4500元,“年底分紅就不說了,保密!”施楠笑著說,同班同學中,最高工資有拿到百萬年薪的,也有幾十萬的,但他并不羨慕。
“其實,我并不贊成大學生創業,認真讀好書就不錯了。”施楠說,除了對創業者本身素質要求非常高外,還需要資金、商業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比如說他就得到家里的很大支持,能夠免費住在家里,不用為基本生活擔憂,能夠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中去;另外,母親是有自己的公司,常常鼓勵自己,并得到許多指點。“自己走上創業之路,與個人興趣有關。”
創客聯盟的實踐
有統計稱,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幾率僅為1%。
盡管在大眾眼中,大學生創業成功者屈指可數,蘇龍澤、潘忠劍和韓宇翔等人還是愿意“飛蛾撲火”。
“給別人打工沒意思。”去年畢業的北大金融系蘇龍澤告訴記者,換了好幾家投行和基金管理公司,最后還是回到原點,“找一份工作不難,關鍵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令蘇龍澤感興趣的是,在北京每個校園里,都有一批創業欲望的大學生,如果將這類群體作為自己的目標客戶,將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市場和人脈資源積累。
很快,蘇龍澤找到了志同道合者——潘忠劍和韓宇翔。這兩位新成員都有很好的商業嗅覺和敏感,從小就開始擺地攤,暑假做小生意,一直到清華大學。“我一邊讀書,一邊還幫人做海報、印制廣告畫冊。”韓宇翔說,他是溫州人,父母經商,受家庭影響比較大。潘忠劍也是如此。
于是,三人便籌劃財富新貴商業會館,又叫創客聯盟。今年2月份,創客聯盟運行,每隔一段時間,便將各高校創業者集合到一個地方,大家討論有潛力的項目和市場。“我們從最初幾個人,現在已經發展到幾百人,曾數易聚會地點,從北大泊新地咖啡廳到清華獨峰、到清華食堂、最后有了自己固定的會館。”
從蘇龍澤口里得知,這一段歷程,三個人總共投入了近20多萬元,會館的房租每月在7000元左右,并配備了不少設施,包括會議桌椅、小圖書室等。“只要是會員,誰都可以借書,而這些書都是大家捐贈的。”
韓宇翔告訴記者,下一步會館將吸收更多創業會員,并開始征收一定的會員費,定期舉辦創業交流會和名師講課。“現在我們一直在虧損,但并不代表我們創業失敗,關鍵是如何看待成功的標準。”
“即使失敗了,在踏出校門之前,我們還是學到了不少經驗和管理技巧,”潘忠劍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獲得的任何經驗和個人素質提高,都可以算是成功,起碼可以為第二次創業奠定基礎,比如說,創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一個執行力強的協作團隊;一項完整的商業策劃案等。
“剛進大學時,我的生活費是每月5000元,現在做創客聯盟后,我的生活費用最多是每月500元。”韓宇翔補充說,在創業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處理很多事情,尤其是一些需要實際面對的問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