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元素的缺失
秦皇島市創業者協會會長周健表示,創業不但需要激情,還需要經驗和綜合能力,但大學生光靠激情,成功的機會不大。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認為,目前中國青年在創業時屬于“三無”人員,即無創業經驗、無創業場地支持、無足夠的資金。現在如果在北京等大城市創業,大概需要10萬元的啟動資金,而在一些省會城市可能5萬元就可以了,但是目前大多數青年無法爭取到10萬元的啟動資金。
“我們曾去找過不少支持大學生創業基金機構,基本上不可能申請到。”蘇龍澤表示。
“我們北大不鼓勵學生休學去創業。”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鄭清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學生創業應給予更多的理性元素。
鄭清文說,大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導,由于創業存在不可未知的風險,而大學生的資金來源、投入收回的承受壓力、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相對來說,都比較薄弱,難以構筑一道堅實的防護墻。
“在學校,我們應該是提倡和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能力教育及創業精神。”鄭清文說,北大每年都舉行創業大賽,實際上,對眾多大學生來說,這更是一種創業教育。
企業扶持意在創新環境
據悉,上海、山東、遼寧等地也在陸續出臺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創業的配套政策,國家在政策上為大學生創業鋪路。
許多企業也參與其中,如拜麗德集團、諾基亞中國及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等都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
拜麗德集團董事長鄭秀東表示,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是對全國在校大學生的公益性愛心奉獻,旨在幫助在校大學生創業,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營造社會創新創業環境。
今年2月7日,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向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捐贈670余萬元人民幣,設立“諾基亞青年創業教育基金”,基金分3年在經選擇的全國150所高校實施“諾基亞青年創業教育計劃”。
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趙科林表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應科學、有效地教育、幫助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和實踐,為社會創造財富。
“我們在兩年前就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大學生項目負責人高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5年,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出資300萬元,設立大學生專項創業基金,大學生創業項目申請成功后,可獲得10萬元以內的資金資助,除此之外,創業中心還會有選擇性地對創業大學生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支持。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主任龔暐表示,大學生專項創業基金是專門為大學生在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創辦科技型企業而設立的。在校大學生、畢業生都可持項目包和商業計劃書進行申請。
大學生創業五大攔路虎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種種“攔路虎”,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缺乏啟動資金。除了家庭資助,絕大部分創業大學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積攢下來部分資金,但創業初期的花銷,經常會遠遠超支。
二是缺乏市場經營經驗。大學生有激情、有抱負,但在實戰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在創業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紙上談兵”而敗北。
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學校生活,相對風平浪靜少有挫折,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學生創業者們也普遍比較脆弱。其實無論何種創業都會有風險,創業的同時即應該有“風險意識”,要能承受住風險和失敗,能夠經得起市場的錘煉。
四是創新能力不強。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很多大學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顧時間、地點的差異,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自己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步他人后塵。
五是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聯系不緊密。很多大學生創業者的實際創業項目和自己所學專業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學的學科知識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學知識資源的浪費,又是對創業時機的延誤。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