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道“財富之門”也同時打開,那就是流氓軟件。
對此,最好的回憶者正是周鴻。對這段歷史,今天的周很淡定。“我老周就做過一件荒唐事,就是3721,而且覺醒了。”
3721先是和微軟競爭,后來又和百度與CNNIC競爭,對手的實力可想而知,要想生存就不能依靠常規武器。3721插件能在用戶打開某些網頁時強行安裝進電腦,且難以卸載。后來又與許多個人網站合作,推出彈窗廣告,有的窗口甚至無法關閉。
從2003年之后,許多小公司學習3721的底層技術,漸漸形成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鏈條包括共享軟件制作者、中間代理商及廣告中介,還有軟件幕后雇主和插件投放者,是個數十億之巨的產業。
由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盜版傳播變得更加簡單,而國內知識產權意識淡漠,一批寫程序的公司斷掉了生路。恰在此時廣告主發現,如果能利用程序將附帶廣告裝到用戶電腦上,等于用很低的成本就建立起了無數個廣告分銷渠道。因此流氓軟件在國外也有,可如此猖獗帶有“中國特色”,即使沒有3721開路也會大行其道。
到2006年,互聯網觀察人士洪波描述流氓軟件已到了“人神共憤”的程度。往往下載一個輸入法,就被裝了幾十個軟件,半年就要重裝一次操作系統。而反病毒公司卻不敢跳出來和“流氓”作戰,因為“流氓”背后都有大靠山。
“許多大公司堂而皇之招募做不正當技術的人來開發自己的流氓軟件,或者直接從流氓軟件公司手中買流量。”洪波說。瑞星2005年提出“流氓軟件”概念,又推出了能殺這些軟件的卡卡助手。可據他了解,卡卡助手能夠被公關,在推廣上也沒有力度。“假如某家大公司找到它說你不要管我們,它就可能讓步。它不愿意破壞別人的利益,缺乏真正去鏟平流氓軟件的勇氣,僅是做個姿態。”
這就給周鴻反戈一擊,創建360提供了最佳出場時機,用戶很快忘了他曾是所謂的“流氓軟件之父”。
自2006開始,大公司進入無邊界擴張狀態,全業務競爭趨勢越來越明顯,口水戰也隨之升級。
互聯網企業有口水戰的傳統。與傳統產業不同,口水本身就是一種推廣模式,而且它們有口水戰的便利,不獨門戶網站,每家公司都是一個媒體。“中國互聯網行業是在口水戰中長大的。”古永鏘無奈地說,沒有一個領域未發生過口水戰,他曾和一位從傳統行業轉型入互聯網的企業家探討產業文化差異,對方告訴他最不習慣的就是口水戰。
“過去互聯網公司規模都很小,沒有足夠資金拉長業務線。”洪波分析,但是2005年后,三大(百度、騰訊、淘寶)三小(新浪、網易、搜狐)等一線公司已有足夠的實力去支撐擴張,開始慢慢向對方領域滲透。“大家業務線越來越模糊,只要能夠盈利的業務都想做,而且越有錢的公司越這樣想。”
“海外其實也是如此,Google也開始去打微軟和蘋果的老基地。經過這種融合能夠出現最大、最頂級的公司,可這種融合過程也肯定會出現摩擦。”古永鏘說。
不過,中國互聯網的山頭意識更重,各有地盤,又總想吃掉別人的地盤,吵來吵去,君子不但動口,也會動手。
對模仿的鼓勵異化成了對抄襲的默許,SP時代引入了傳統產業野蠻營銷的風格,流氓軟件的橫行埋下以用戶桌面為對抗平臺的雛形,大公司的口水戰將個人恩怨與商業恩怨相互糾結,中國互聯網的江湖終于成形了,所有的矛盾,以江湖的方式解決最有效率。
鯊魚生態
大企業與偉大的企業,區別是做鯊魚還是做鯨魚。中國互聯網產業生態危險在于,鯊魚太多了
中國互聯網大公司都分享到了“人口紅利”,2010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顯示中國網民的規模已經達到了4.2億,而十年前,這一數字尚不到2000萬。
“十多年來,網民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你隨便做個東西放在網上就有人用。”謝文說。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明星應用,大都抓住網民增量,提供信息、社交或娛樂服務,例如正因為青少年群體增長速度最快,而具有較強購買力的中年網民群體也在不斷擴大,網游和電子商務才有強勁表現。
由于很容易就能圈到大批用戶,“這十幾年大家有些膨脹,都挺自信,心態有改變,把自己很當回事,覺得自己和全球最高水平的互聯網公司差不多。可骨子里還是野生野長的,用的招數也是從傳統產業里學,因為這樣就能賺到錢。”謝文說。
不過,紅利總會遞減,CNNIC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新增網民規模比去年同期的增量減少了1000萬。雖然半年的數據波動不足以說明趨勢,但也釋放了一個信號。人口紅利沒有了,大公司如果繼續只會瘋長,只能把越來越多的領域變成紅海。
UCWEB的CEO俞永福將互聯網企業比喻為一大堆孩子,從小就搶蛋糕,可蛋糕足夠多,誰也不缺營養,十幾歲就長成了二十幾歲的身體,不過心智還未成熟。“現在大孩子不愿意去做蛋糕,而是繼續和兩三歲的孩子搶。”
亦有人言辭激烈地指出,馬化騰理直氣壯地認為“別人做的我為什么不能做?”周鴻擁有2億用戶仍口口聲聲自稱小公司,李彥宏至今舍不得放棄競價排名,史玉柱不改抓住人性的弱點做產品的打法,都是“拒絕成熟的表現”。“永遠把自己當孩子,就會永遠把‘作惡’當成長中必然的痛。”
楓谷投資創始合伙人曾玉悲觀地認為,中國再過兩代人都不會產生Facebook、蘋果這樣的公司。“蘋果和Facebook都有N多個開放平臺,而中國大公司是用擠壓中小公司方式生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