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酒店+地產”模式并不復雜,企業拿下一塊地,其中一部分做房地產生意,再用賺來的錢建酒店,把酒店抵押給銀行,用貸款去拿新的地塊,地產足以養酒店。這個模式為資本密集的酒店行業打開了資本通路,讓資金活起來。比如開元在蕭山的“開元名都”項目,一共買下120畝土地,其中80畝開發成房產,用賺到的錢把剩下40畝建成開元名都酒店,再把酒店物業抵押給銀行,用貸款再去拿新的地。1998年,“開元名都”拿地價格,酒店用地15萬元/畝,房地產用地38萬元/畝。經營到現在,這塊資產已經增值“數倍”。開元名都酒店成為開元集團的大本營,也是業績最好的酒店,“今年這個酒店的銷售能做到2.5億元。”2000年,陳妙林花費1000萬元在千島湖地區買下一個名為麒麟的小島,開山,修路,購買豪華游艇,建造千島湖開元大酒店。如今對面一個荒島的價位都賣200萬/畝。
“酒店+地產”模式的優勢是:迎合政府提升城市形象需要,拿地很便宜;其次酒店會提升周邊房產價值。業內人士介紹,萬豪旗下的頂級品牌麗姿·卡爾頓酒店在中國有4座,分布于北京、深圳、廣州、上海,酒店建成后,周邊土地升值15%左右。但這個模式大多被房地產公司運用,這樣拿地更加方便,如華僑城、萬達等都是如此,酒店管理公司很少使用。比如萬豪酒店會從萬達那里租下大樓,每年向萬達上繳一部分收入。
2000年以前,開元只在長三角地區購買資產。2000年,蕭山最后一撥企業開始改制,陳妙林花6000萬元買下了開元旅業集團全部股份,成為這個企業真正的主人。此后,開元開始走出浙江,按說并不容易。“我們在一線城市沒有這種機會,北京上海的政府是不積極的,他們不稀罕我們去建酒店,我們只有自己去買,在上海因為松江是個開發區,我們才有機會進入。所以開元一直在二、三線,甚至三、四線城市發展。”陳妙林說。
2004年,開元旅業集團的房地產收入首次超過了酒店。當時開元經營房地產的團隊只有500多人,酒店團隊有8000多人。公司一些人提出放棄酒店,只做房產。陳妙林召集全公司人討論了3個月,定出一個極有政府公文味道的方針:“房產作為支柱產業,酒店作為主導產業”。此后,開元房產和酒店兩塊業務并行發展的狀態持續到現在。
選址 尋找未來的CBD
酒店業始祖斯塔特勒說,酒店經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位置,位置,位置。每個酒店都有自己的選址邏輯,要依據大量數據分析,非常嚴密。比如香格里拉一向選擇在全球華人出沒最多的城市。2007年,郭鶴年親自帶領團隊到重慶、長沙和海南等地方為香格里拉選址。麗姿·卡爾頓只在中國一線城市布點,一線城市中又會選在CBD(中央商務區),商務客流量大的地方。
開元的“酒店+地產”模式,大部分選址在城市相對偏僻但有未來的新興地帶,這和通常的高端酒店選址邏輯很不一樣。“現階段,城市中心的CBD并不是我們的好選擇,成熟CBD地價很高,而我們首先要低成本擴張。”張冠明說,“即使是在三線城市,我們也會去找一個未來可能成為CBD的地方,通過我們在當地建設‘酒店+房產’,把這個地方變成CBD中心。”
外資酒店選址,主要根據GDP、人均消費,以及它所掌握的客源流向。但開元首先計算政府給的優惠政策能不能彌補前期虧損。如果還是虧,肯定不做。其次,純粹從酒店角度來講,開元看人均消費水平和周邊酒店狀況,如當地酒店擁有量。通過這些酒店來判斷住宿率、平均房價、餐飲毛利率。比如說開元要到駐馬店去,先看當地五星級酒店狀況,把他們的一些數據算出來,通過這些算出如果做,利潤是多少。比如建四百間客房,照此預測入住率、平均房價、中餐毛利率,算出收入情況。然后算支出:裝修、每年折舊、人力成本等。
開元酒店的平均入住率近70%,房價比同級別外資酒店低200塊錢左右。例如,開元在北京的酒店,高級雙人間的房價平均在730元左右。一個酒店,一般開業3~4年后開始贏利。
“香格里拉是為了做酒店而選址,關注的是酒店本身有發展前景、周邊客源是否充足,利潤是否有保證。而開元這個模式,一旦出現像2008年的金融危機,房地產行業、酒店行業均下行,它會遇到麻煩。” 合縱酒店顧問公司副總裁陽國慶分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