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轉型
“2001年以前,我們是靠自身滾動發展,用積累下來的利潤去購買酒店,以每年新建3~4家的速度發展。但原來的商業模式對資金占用太多,每年興建一兩家酒店就需要10多億資金。從2005年開始,我們借鑒外資酒店的經營模式,嘗試做輸出管理,每年至少委托管理物業3~4家,再加上自建項目,就能保證我們一年有5家以上酒店開業。”張冠明說。
“輸出管理其實是輸出品牌價值。這對開元是一個挑戰。比如一個物業價值3億元,業主覺得交給開元會有風險,如果請喜來登管理,基本上不會虧錢、壞牌子。”同程旅行網創始人兼CTO王專說。
那么,開元的品牌價值如何呢?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是,開元能不能有穩定的客源?很多業主接受喜來登、希爾頓是因為它們掌握穩定豐富的客源,這些酒店有30%~50%,甚至更多比例是忠實客戶。他們由此能夠掌握客人的偏好和消費目的,但客源需要長期積累。比如,萬豪集團的一個客人到北京,萬豪會知道是給客人一個萬麗品牌、萬豪品牌,還是麗姿·卡爾頓,這幾個酒店都同屬萬豪旗下,每一個品牌酒店里不同的產品設計。只有掌握的客人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才能保證60%~70%甚至更高的入住率。
“我們現在越來越感覺掌握二、三線城市客源的重要,這些地區外資酒店還沒有進來,市場還有空隙。”張冠明說。但情況并不樂觀,近幾年,國際品牌在國內跑馬圈地,一線城市的高端酒店接近飽和,萬豪、索菲特、喜來登等已經進入了二、三線城市。
此外,為了彌補房價偏低和房客數量少的問題,開元還著重經營了酒店餐飲。國際品牌酒店的餐飲通常占到營收的20%以下,而開元會占到50%左右。開元酒店的菜品以高端粵菜為主,不同城市再加上當地特色。據說,萬豪曾經找到開元提出合作,客房萬豪做,餐飲開元做。陳妙林表示可以合作,但合開的酒店要掛開元品牌。萬豪不同意,雙方沒談成。
“客房的毛利潤很高,有90%多,但餐飲毛利很低。一般就是微利,稍微做不好就是虧損,”張冠明說,“但酒店會議和婚宴接待這塊有無法撼動的地位。在二、三線城市,酒店餐飲替代了社會高端餐飲。”
2010年,開元簽了12個托管合同,計劃未來以每年簽5~6個的速度發展。相比國外品牌10%左右的費用提成,開元的托管費用在5%以下。
除了向托管模式轉型,開元面臨的挑戰還有不少。例如,品牌戰略,國際酒店集團往往有多個子品牌,喜達屋集團旗下有喜來登、福朋喜來登、威斯汀、艾美等。這些子品牌各自有清晰的定位,分別針對不同客戶群體。開元旗下有四星和五星兩種酒店,名字相差無幾,不太容易區分。據了解,開元還準備推出一家三星級酒店,很可能會叫做“開元商務酒店”,而這種策略很可能會讓品牌遠離高端、高檔定位。
2010年,陳妙林辭去了集團總裁職務,請到金陵酒店管理公司總裁侯峰出任開元酒店集團副總經理。侯峰曾在希爾頓酒店多個部門任職。陳妙林希望結束個人痕跡過于明顯的時代,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在開元展示自己。陳妙林為自己尋找新方向,他計劃和蕭山另外兩家企業聯合投資60億元,在海南興建“三個度假酒店和兩個高爾夫球場以及一部分旅游房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