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尚未消除,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還在持續,我國經濟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這些環境變化給我國服務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我國服務業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今年服務業將呈什么樣的發展態勢?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姜長云研究員將給予解答。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在明顯增強。在這一背景下,準確分析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并對服務業發展前景進行分析與展望,對于更好地促進服務業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姜長云。
(一)
記者:服務業是擴大內需的最大產業潛力所在,代表著今年乃至今后幾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方向。現在,國際金融危機還遠未結束,對我國經濟的深層次影響正逐步顯現,這會對我國服務業發展有哪些影響?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會成為服務業發展的障礙嗎?
姜長云:這些因素都可能成為未來我國服務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今年我國服務業發展形勢仍比較嚴峻。
首先,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發展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形勢日益復雜多變,國際經濟和金融市場持續動蕩,世界經濟增長過程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以及復蘇過程的艱難性、曲折性明顯上升,并且這種狀況不是短期可以根本改變的。這種狀況將會對我國服務業發展帶來3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是通過制約我國經濟出口需求的擴張,間接影響國內物流、貿易等服務需求的擴張;二是通過影響國外居民收入和就業,間接影響我國服務貿易和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三是通過影響全球市場信心,加大經濟和金融運行的風險,間接影響或推遲服務業投資。
其次,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去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放緩的趨勢。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擴外需甚至穩外需的難度增加;又如,我國主動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往往要以短期內適當放慢經濟增長速度為代價。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在客觀上很可能從市場信心等方面制約服務業投資的增長。
第三,通貨膨脹壓力導致服務業發展成本提高。盡管目前CPI保持合理水平,但前幾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貨幣供應量過快增長的后續影響仍然存在,成本推動和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仍不容輕視。加之提高最低工資、強化社會保障和勞動者就業目標的多元化等,導致服務業要素成本提高的壓力不斷加大。尤其是今年,隨著需求擴張放緩,國內外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的風險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企業壓力有所凸顯。這不僅會直接制約服務業需求和投資的擴張,甚至會導致部分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將原先的服務外包轉向服務自給,進一步壓縮服務業市場需求。
還要認識到,如果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增速放緩的幅度稍大,一些地方政府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決心很可能發生動搖,這不僅容易弱化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對服務業的需求,還會影響經濟自主增長機制的發育,這需要我們警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