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寶 保證質量
受誰影響:瑞星
分頭行動
口述:CEO馬杰(曾任瑞星公司研發總經理)
2000年我去瑞星的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程序員,在我的極力倡導下,成立了第一個做用戶交互的小組。我的想法是,瑞星是一款消費類產品,一定要考慮到用戶的使用方面,所以我們把按鈕設計得越來越少,又創造出那個小獅子,那還是讓廣告公司設計的。
現在安全寶的架構很簡單,有些像瑞星后期:程序員是一大組,設計是一大組,基本上都是20人左右。我讓產品、開發他們兩邊互相合作,但是又互相監督。我來提需求,他們就負責把功能做完,然后產品那邊來把這個東西改改樣子。
其他互聯網公司傾向于快速響應、試錯、讓用戶來罵,我們做企業級產品,比較注重質量,流程控制比較嚴格。所以這個結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保證質量,讓整個流轉速度盡可能地快。我們這兩組人倒是很有趣,產品組的同事很活潑,每當他們在那聊得熱火朝天,程序員那邊總是一片寂靜。
Facebook 產品組從無到有再到無
受誰影響:扎克伯格,硅谷工程師文化
口述:王淮(曾任Facebook工程師)
Facebook從150人增長到近3200人,從所有人可以做所有的事情,到慢慢演變出產品制度,原本最大的Company Value(企業價值)是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后來覺得Break things有點夸張,只剩下Move fast。
承認錯誤、迅速試錯、迅速改錯,這是我們的一個核心競爭力。我們沒有受到Myspace的影響,但是遇到Twitter的時候走過一次彎路,花了大概半年時間糾正過來了,最后達成共識:不需要太在意這些公司在做什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最大的威脅在于那些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的創業公司。它們做有創意的事兒,而且那些人做東西的速度、試錯的速度、改正的速度非常快,大公司反而會慢。
大家都知道,硅谷的工程師本身就很產品化,但是在2007年,Facebook專門設置了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工程師在想Idea有的時候會把自己繞進去,幾乎會立刻想到實施中的難點。之所以需要產品經理,是因為他們與我們的思考層次不同,想得可以稍微遠一些。其實這個職位也要懂技術,在新兵營里都會被訓練能夠解決簡單的Bug。
我的角色是工程師經理,我們的小團隊同時并行三四個項目,每個項目的負責人要么是工程師經理,要么是產品經理,就看自己是否對這個項目感興趣。我們在座位上花了很多思考,我和產品經理挨著坐在中間,可能左邊兩個工程師最近跟我混,右邊幾個先跟他混。
工程師這邊匯報到負責技術的副總裁那里,而產品經理和設計團隊都匯報到首席產品官。產品經理更懂公司產品的大格局,而我則需要承擔對工程師的管理任務。團隊一般不超過10人,因為硅谷那邊認為一個經理管理超過10個人的時候就會出現麻煩。有一點他主外、我主內的意思,雖然往上匯報的頭兒不一樣,但是我們是很難分割開的戰斗整體。
我剛到的時候,這種團隊很少很松散,工程師經理也就兩三個,我走的時候有800多個工程師,大概有五六十個工程師經理。一個個小團隊冒出來,說明可以繞著某一個小領域,不停有創新。Security的組開始只有我一個人發起,最多的時候九個人,最后只剩了兩個,原因是我們已經利用機制把那個問題Automatic (自動化)掉了,這是最期待的結果:如果有人偷東西會自動報警,你還要保安干嘛呢?
Facebook經常考慮戰略目標,公司每六個月會定一次短期目標,我們團隊是三個月定一次,只是沒有嚴格的完成指標。需要3-6個月完成的項目,我們通常把它打碎成小一點的,如果時間長,就很難去控制,而且你現在用來做這個決定所依賴的數據跟現實,三個月之后就不一樣了。快速迭代的前提是計劃夠短,你的計劃應當是做你能夠想象的、80%的可能對的東西。
涉及到實施,我們通常會把第一個月的目標定得比較死。在立項時,想好這件事最重要的三個特性。以付賬流程為例,首先是能夠把錢付掉,第二個是步驟越少越好,再然后是怎么適應各地的支付方式。最重要的一定要盡快盡早滿足。
項目與項目之間難免會接壤,會有些混亂。我一直覺得適當地混亂是非常有必要的。像我們組會跟其他組合作,哪些事情是我們組做,哪些是他們做,這是可以協商的,把各自的成果合并起來。Facebook的理念是盡可能地共享技術,與其大家各自玩自己的東西,還不如把力量集中起來,facebook也有工具組,我們也會共用Code Base(代碼庫),如果你建一套,我也自己建一套,太浪費了。
這里還有一個特點:Facebook主動鼓勵員工換崗,如果一位哥們在我組里待了八九個月,我就開始考慮他是否會待膩了,甚至鼓勵他換到其他組。如果你主動往某個方面去蹭,Facebook會給你很多的機會,我自己原來是工程師,后來成了工程師經理。
回國之后,我幫中國的公司梳理過產品思路。百姓網的王建碩是這么多朋友聊下來,感覺是最容易接受硅谷模式的一位CEO了,他一直跟硅谷的步伐邁得比較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跑過去交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