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其中,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新年伊始,我國文化產業將迎來哪些機遇和挑戰?文化企業又將如何做大做強?近日,國內外文化領域知名學者和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大事件的幕后“操盤手”,齊聚由光明日報與中國建設銀行主辦的 “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中國文化產業高端對話”,共話文化產業發展心得,縱論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之路。
2012年,助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層出不窮。從去年2月開始,《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文化部 “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影響重大的規劃和政策陸續出臺。
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密集發布,進一步昭示我國文化產業將步入大發展時期,其美好前景似乎就在眼前。
與此同時,一件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化大事件也在去年頻頻涌現。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人民網在A股市場掛牌上市、央視推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浙江衛視唱響《中國好聲音》、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等,無不在訴說我國文化產業的巨變和文化事業的日益興盛。
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在 “中國文化產業高端對話”上表示,從戰略意義上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有助于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從城市的發展實際來看,文化創意產業將加快城市實現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
厲無畏提出,從國內外經驗可歸納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三條重要可行路徑:一是舊區改造,城市更新。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舊區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可以避免城市文脈的中斷,不僅能保持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還能使城市更具魅力。二是資源開發,文化演繹。一些具有歷史積淀的物質載體、民間傳說、民俗風尚等都可以納入到資源范疇,加以開發和利用,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有用資源。三是旗艦項目,綜合運作。文化旗艦項目的功能是把文化活動、不動產計劃和商業功能整合在一起促進市場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成功的市場效益。
國際創意經濟和創意產業領域最負聲望的專家約翰·霍金斯在會上提出了未來兩年全球創意經濟發展的四個趨勢。第一,移動媒體。移動視頻服務在全世界,包括在中國都會快速發展。第二,物聯網會飛速發展。他特別表示,在物聯網行業方面,中國會超過美國。此外智能計算和云計算發展也非常關鍵。第三,3D打印。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3D打印在中國也會有很多應用。3D打印能夠把創新數字打印設計等結合在一起,在未來3D打印會有更好的發展。第四,零售行業的快速發展。
此外,當選“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的“中國好聲音”總策劃、星空華文傳媒首席執行官、上海燦星文化傳播公司總裁田明在會上回答了大型綜藝節目引進和原創的關系。他說,國外文化領域也經歷了一個引進消化吸收的過程,他們在制作節目時有嚴格的規定,對于舞美、燈光等各個工種都有詳細的標準,這是他們100年來的經驗總結。我們必須承認這些經驗符合傳播學的科學性,因此在這方面我們很樂于引進國外的版權模式。
“但光引進是不夠的,除了引進,我們必須要有消化吸收和再創造的過程,一定要做到真正的本土化。在國外模式基礎上一定要有中國表達和中國文化的結合,這才是成功的根本。”田明表示,他們正在與許多國際上知名的模式公司組建合資公司,研發中國的原創節目。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對于文化與科技融合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獲選“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的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光偉認為,“最大的障礙是人才。”他表示,文化與科技融合需要一大批既懂文化藝術創作,又懂科學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但現在復合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還無法滿足文化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單靠企業自身來解決人才問題有很大難度,還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加快文化科技產業人力資本的形成。
當天,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黨組副書記譚躍獲得“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特別貢獻獎。他表示,數字出版正在成為產業資金和產業資源的集聚方向,是出版業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發展數字出版,要大膽起用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機制,大力推動生產、加工、管理、營銷和傳播全流程的數字化,大力推動重點產品和重大工程的全媒體復合出版,盡快研發具有較強盈利能力、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平臺,盡快搭建具有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品牌效應的數字產業園區和創新集聚區,努力增強出版傳媒企業在整個數字化產業鏈的話語權和控制權,實現數字出版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的戰略突破,實現企業自身發展轉型和整個出版產業的數字轉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