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任意重點高校,當你發現一處庭院幽靜、樓宇挺拔、裝修豪華、名車列隊之所,那必是商學院無疑。
商學院,和站在商學院背后的人群究竟多富有?知名商院高管向人民網透露:一個商院年度營收4億以上很正常、其盈利能力超過許多上市公司、項目采取公司化運作方式、教授年薪40萬、“租”知名教授上一堂大課薪酬約1萬。
然而,被中國眾多商界名流追捧的商院,其秘密遠不止這些。
高昂學費僅是冰山一角
打開某個商院官網,記者根據公開資料算了一筆賬:其2013年度本校及合作辦學招收MBA學員400名左右,平均學費22萬元;本校及合作辦學(與其他四所海外高校)招收EMBA學員600名左右,平均學費53萬元。如以此測算,如招生順利,該院年度學費收入就達4億元人民幣。
學費僅是商院營收組成部分之一。相比其他院系,商院更多的收入潛伏于水面之下,比如:校友捐贈、課程植入、商業合作等等……
知情人士透露,MBA及EMBA的“商業開發”空間可謂驚人:有的商院全年組織企業家學員往來于經濟開發區開展“現場教學”并樂此不疲,均是因為背后的滾滾財源。
除此之外,如果商院達到一定知名度,則其定期舉辦的論壇都不乏贊助商傾囊。一個論壇冠名,多則上百萬,少則幾十萬。
以市場邏輯判斷,商院盈利能力高超無可厚非。在中國,卓越的商學院年度營收動輒數億,業績表現趕超一些上市公司。但是,上市公司面臨多方監管:財報由第三方審計、經營狀況需向公眾定期披露。而“生財有道”的中國商院,在這些方面尚只能“以自律為主”。
與上市公司另一個顯著不同是,商院具備了“教育”與“商業”的兩面性:一方面,商院利用高校背景,在稅收、拿地方面享盡政策優惠。比如2012年,上海楊浦區某985高校商院聯合地產開發商共同拿地,結果自然“雙贏”。但另一方面,商院又依靠蓬勃的中國MBA、EMBA教育市場,賺的彭滿缽滿。
收費“國際化”、教學“中國化”
多名商院管理人員向記者坦言,中國開設MBA教育以來,學費連年高漲。現今,第一列陣商院的MBA、EMBA學費已經有向世界頂級商院看齊的趨勢。上海交大安泰經管院招生簡章顯示:該院2013MBA學費是23.8萬,較2012上漲5萬。其余如中歐、復旦等名校,學費漲幅也與此相近。
國際化的收費,有沒有為中國帶來符合國際標準的商科教育?
這個問題,讓大多數中國商院羞于面對。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陸炎輝認為,從師資水準、論文發布、學術影響等多個方面評價,今天中國商院與世界一流商院的差距客觀存在。
不過也有本土商院教授對上述觀點不認同:近期,有國內名校教授在媒體上表示,中國商科教育應契合國情,不能以“發表國際論文數量”作為學術考評指標。
這位教授的觀點體現出中國商院發展現狀奇怪的兩面性:一方面,為了吸引生源、接軌國際學費,中國商院熱衷于炒作各類認證、排名,甚至不惜高價雇傭外籍師資,以體現項目的世界水準。另一方面,由于科研和論文實力在現階段難獲國際認同,越來越多中國商院嘗試自創一套“中國化”的教學和評價體系。
在EMBA領域,這樣的趨勢更為明顯: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被灌輸以商業的理念登上課堂:諸如“易經與企業經營”這樣的課程,就是個典型。
顯然,如有商院教授以此為方向撰寫論文,國際學術界看不懂就很正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