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消費者利益的維權網站目前正面臨雙重尷尬:一方面,部分無收入來源的網站既要扛著“維權大旗”,又要解決生存難題;另一方面,此類網站良莠不齊,正面臨受消費者和企業雙重質疑的信任危機。
維權網站究竟何去何從?新華社記者對此展開調查,揭秘部分維權網站的盈利模式,透視此類網站在“公益維權”和“商業盈利”之間的平衡與博弈。
亂象叢生 維權網站存在三大問題
在百度上輸入“315”,瞬間就會搜索到1億個網頁,其中前幾頁鏈接的網站大都是消費維權網站。從“315消費電子投訴網”到“315熱線”再到“315網站”,大大小小的維權網站令人眼花繚亂。
高舉“維權”大旗的網站,有多少在默默無聞地從事公益性質的“維權”,又有多少在兢兢業業地以“維權”為名,行“勒索”之實?
一名業內人士的遭遇折射出此類網站的混亂現狀。“有一次我拿著一疊投訴材料去跟一家企業溝通。”這名業內人士說,“看完材料之后,企業負責人對我說‘說吧,你想要多少錢?’我說,我們不要錢。那名負責人很驚奇――‘真的不要錢嗎?上次有人要我出十萬元錢買他們的材料……”
“挾投訴以令企業”已成為行業的“潛規則”,對此,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近日發表公告稱,2010年,中心接到公眾舉報信息391111件次,其中,有關網絡詐騙類舉報占23.8%,成為除淫穢色情類信息外,網民最為關注的一類違法內容。在詐騙類舉報中,舉報虛假維權、投訴網站的情況有所增加。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性質各異、規模不一的維權網站大量存在,良莠不齊,至少暴露出門檻低、不規范、生存難三大問題。
首先,開辦此類維權網站的門檻非常低,業內人士透露稱,個人就能注冊域名、進行備案和制作維權網站,“整個過程差不多1000元就能搞定”。另外,同一個人辦多個維權網站,反復轉載同一條投訴內容,從而反復刪帖收費的情況也并不少見。
在層出不窮的同時,從網站域名到經營許可、網站內容、乃至運營模式,部分維權網站存在不規范之處。點擊部分維權網站會發現,網站并無詳細聯系方式,還有網站沒有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并不具備經營資格;也有網站之間結成“同盟”,通過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投訴信息等方式來吸引企業“合作”。
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為消費者維權不會帶來任何收入,因此有些網站要靠“傍”企業來維持生存,維權反而成為次要業務。“維權網站的贏利點太少,為消費者維權完全是公益性的,但網站維護又需要成本,如果不與企業合作,網站根本無法生存。”
八仙過海 盈利模式緊盯眼前利益
正是因為這一原因,部分網站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將維權投訴信息作為與企業“合作”的“籌碼”,借此盈利。
“半年來,我們深受其害!”山東光明機器制造有限公司銷售部負責人宋井坤說起維權網站,情緒很激動。宋井坤稱,去年5月份,由于與濰坊一家代理商發生合同糾紛,被其發動用戶投訴。沒過多久,就有很多北京、上海的小網站聯系他,稱只要加為網站的會員或支付廣告費,就不會轉載投訴信息。宋井坤稱,也有網站并不直接提出要求,而是要其參加某類評選活動,且只需交錢就能“掛牌”。
而據一名業內人士介紹,類似現象非常普遍,可以細分為幾種情況。對于一些較為規范的大型網站而言,相關機制比較嚴格,如果帖子確實出現問題,一般需要企業發協調函、填表格、蓋公章,經歷繁瑣程序才有可能刪帖。然而,對于更多不規范的網站而言,企業想刪帖只有兩種方式,即“找人”或“花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