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姐一聽,喜出望外。雖然中介公司強調“為了不暴露銀行的 關系 ,上述承諾不能寫在居間合同中”,張小姐仍然非常爽快地與房主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并向中介公司支付了中介費。
到了該向房主交款的日子,中介公司卻告訴張小姐,公積金貸款只有80萬元,利率也沒有優惠。資金不足的張小姐只能放棄購買這套房子。
不久,心有不甘的張小姐將中介公司訴至東城區法院。
張小姐告訴記者,在庭審時,中介公司將貸款的承諾推得一干二凈,稱自己管理規范,沒有作出任何承諾。
因為中介公司的口頭承諾并沒有寫進《居間服務合同》,張小姐也拿不出其他證據,最終法院判決張小姐敗訴。
寫保證書保證“忽悠”你
《法制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相較于席先生、張小姐遇到的“口頭承諾”忽悠,中介的另一種“真誠”的忽悠方式,讓購房者有點防不勝防。
北京市民王先生就是被“真誠”打動而上當的人。記者通過法院聯系到他,他告訴記者,他打算通過中介購買一套“學區房”。很快,某中介公司的業務員李明(化名)就給王先生物色到了一套離某小學不遠的房子。
但在接觸中,王先生覺得李明有點“忽悠”,讓人不放心。為表示自己的誠意,李明向王先生寫下了一份《保證書》,承諾只要房子沒過戶,王先生可以隨時毀約,中介公司不收取中介費。
看到李明寫的《保證書》,王先生放心地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但是,經過詢問這套房子所在小區的居委會,王先生得知這套房子雖距離某小學不遠,但因為行政區劃不同,住在這兒根本就上不了某小學。
于是,王先生與房主協商解除了《房屋買賣合同》。隨后,王先生找到中介公司,要求解除《居間服務合同》。中介公司同意解除《居間服務合同》,并收回了包括李明寫的《保證書》在內的雙方往來的一切書面文件。
但讓王先生沒想到的是,他最終收到了一張法院傳票。原來,中介公司向法院起訴,要求王先生支付3萬元中介費。
坐在法庭里的王先生很委屈,因為他的《居間服務合同》及《保證書》都被中介公司收回了。王先生要求中介公司把李明叫來當面對質,可中介公司堅稱公司根本沒有叫李明的員工。而除了名字之外,王先生對這個自稱“李明”的業務員一無所知。
最終,因王先生未能提交有效證據,法院判決他敗訴。
中介模糊自身責任引糾紛
“房地產調控政策導致買房人履約能力變化、房地產中介提供服務的詳細項目和具體標準尚無法律規定、居間服務費用定價隨意超出合理范圍以及買房人缺乏法律風險意識4大原因造成了此類房屋居間合同糾紛數量激增。”東城區法院的辦案法官對《法制日報》記者說。
同時,法官在辦案過程中還發現,近期的居間合同糾紛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中介公司提供的居間合同中,對買賣雙方的責任約定嚴格,而對于中介方自己的責任卻表述模糊;二是中介公司以難以取證的口頭承諾代替書面合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