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010年11月,紅杉中國創立已經五年了,創始及執行合伙人你對這五年工作滿意嗎?
沈南鵬:在過去的五年里總體而言我是比較滿意的,2010年是紅杉中國成績最好的一年,一年之內實現9個IPO。
記者:作為職業投資人,IPO是不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標志?
沈南鵬:我不認為IPO一定是成功的標志,作為職業投資人,相比IPO數量,自己更在意的是我們給LP帶來多少回報,被投企業是否成為優秀的行業龍頭。
創業者如何才能拿到風投資金?
記者:紅杉中國投資涉及的行業非常多,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企業,會受到紅杉中國的關注?很多創業者都想知道怎樣才能得到風險投資?
沈南鵬:有人以為我們有一個投資選擇公式,如果真的有一個完美的投資選擇公式,那風險投資就實在太沒意思了。換句話說公式沒有,但從通常意義上來說,會有一些比較宏觀的判別角度。
首先,對企業家的關注總是第一位的。早期企業的CEO往往會對企業的未來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其次,就是市場。具有潛力的廣闊市場,無疑會在行業內的企業走向偉大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再次,是商業模式。我舉如家快捷酒店作說明:如家在傳統的酒店業中增加干凈、舒適、經濟等價值觀,把傳統的建造酒店改為連鎖租賃。投資者有理由相信,新型的商業模式可以帶領如家走向成功。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就是對原有模式的創新和否定。每個好的項目,競爭力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沒有先例可以照搬。為什么有些公司只有幾倍的市盈率,而有些商業模式可以獲得30多倍的市盈率,仍有人追捧?辨識各種商業模型的差異和潛力,是風險投資的精髓所在。
這三點其實是同樣重要的,但如果一定要分伯仲,企業家的影響因素可能會更明顯些,因為企業家是有可能改變其他兩點的。身為風險投資者,人人都希望能夠發現另一個李彥宏、另一個江南春、另一個有可能創造偉大企業的CEO。然而大多數情況下的事實是,在一個公司真正變得偉大之前,連CEO自己都很難占卜自己以及企業的未來。
記者:盡管有這樣的三個標準,但是實際情況下,還是不容易去判斷。尤其是針對企業家個人,對一個人進行準確的判斷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沈南鵬:對,事實上,盡管已經奠定了這三個標準,但在實際操作中,有可能會因為其中某一方面格外出眾,而忽視其他兩方面。比如說,當看到一種非常特別的商業模式時,就會忍不住想投。即便覺得它的CEO可能會有問題,但就想著實在不行以后換掉等等,就投了。結果,錯誤有可能就這樣產生了。一個好的投資者能夠在各種雜亂的信息中,做出最接近現實的理性判斷。總的來說,風險投資者要樂觀、有激情,否則你怎么會面對一個人、一紙計劃書就把錢投出去?但同時更要非常謹慎,你決定投每個項目的那一刻,都要對這個項目非常非常滿意,有絲毫的懷疑就不要去投資。
記者:如家當初經營規模并不是很大,但是卻能夠敲開納斯達克的大門,這其中有什么捷徑可以走嗎?
沈南鵬:我總是跟企業家講,別把上市這件事看得太重。當企業經過一定的時間,到達一定規模,上市就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倘若衡量一個公司的成功一定要以上市來論的話,這樣的思維似乎太過狹窄了。盡管上市會為企業帶來新紀元,但對于一些處于成長初期的企業來說,總是要多給它們一些時間。
而我們在幫助企業上市的過程中,風險投資公司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盡快將其調整為一個公共企業來運作。實際上成為一家公共企業后要面對許多挑戰。比如說,行業出了問題,你想改變你的商業模式。如果是普通企業,想改就改了。但作為公共公司,就要考慮一旦改變該如何對投資者交代,因為投資者在選擇你的時候就相當于選擇了一種相對固定的商業模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