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的背后
分析互聯網亂象叢生的原因,某些企業利用口水戰炒作,吸引公眾的注意自然是一方面原因,但是這種分析其實只看到了表象,而沒有看到其實質。如果一家企業的地位已經非常牢固,一般也不會無聊到與競爭對手打口水戰的地步。當前中國互聯網口水戰不絕于耳,其實也反應了中國互聯網缺乏創新,以及同質化競爭加劇的客觀現實。
中國互聯網經歷十多年的發展之后,各個領域的競爭格局已經基本穩定,盈利模式已經明確。在相同的盈利模式之下,各家企業提供著同樣的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由于沒有足夠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開拓新的藍海市場,各個企業只有通過打敗競爭對手才能實現營收的增長,這使得同行業的競爭異常激烈。加上中國互聯網缺乏有效的監管,各種不正當競爭手段大行其道就難以避免。
即使開創了新的盈利模式,也難免對舊有格局產生沖擊。360就是典型案例。在360出現之前,殺毒軟件是中國互聯網少有的實行收費模式的領域,競爭對手對360的圍剿也成為必然。360沒有坐以待斃,而選擇主動出擊,有其理由所在。兩種模式之爭最終必然波及到網民。
另外,互聯網紛爭不斷與互聯網本身的行業特征也有關系。不同于其他的傳統領域的是,互聯網領域競爭的技術性和隱蔽性都很強。一旦惡性競爭發生,雙方各執一詞,作為用戶是無法分辨的。即使對于司法機關,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做出判定。這可能使得一些企業依靠打口水戰糊弄輿論、忽悠用戶獲得利益,而正當的企業反而深受其害。到最后“贏了官司,輸了市場。”最后大家群起效仿,口水戰自然愈演愈烈。“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是可怕的。
什么樣的競爭方式才是可接受的,什么樣的競爭方式是違法的,需要精確的界定。而當前中國的法律對于不正當競爭的界定還沒有達到精細化,不正當競爭的違法成本非常低,為企業紛爭留下“空子”。法律之外,我們自然不能指望道德會成為有效的約束因素。不過用戶作為競爭雙方的目標所在,其利益不應該被傷害,傷害用戶意味著傷害企業自身,一旦競爭到了不惜犧牲用戶利益的境地,這種競爭就已經越界了。
誰來治理?
360和騰訊的爭執最終是在政府的干預下平息的,不少網民呼吁政府加強對中國互聯網的監管。工信部信息安全協調司副司長歐陽武在與《互聯網周刊》編輯人員交流時表示:“實現互聯網和諧的途徑是建立符合互聯網發展規律的互聯網治理結構。互聯網是新生事物,互聯網發展中的未知領域遠遠大于已知領域,以工業時代的監管思維思考信息時代的互聯網,隨時隨地都會遇到挑戰。互聯網和諧需要網民、企業、政府以及其他互聯網參與者本著平等協作的態度共同努力,其中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和組織作用,其他參與者要積極響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最終的和諧。”
從政府角度看,有必要進一步細化反不正當競爭法,特別是針對互聯網領域內不正當競爭的一些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定。還應加大不正當競爭的處罰力度,另外也可以利用行政執法的高效率彌補司法判決周期較長的劣勢,使得行政機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對案件做出干預。
互聯網紛爭有一個特點,即企業的高層往往會參與論爭,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企業和職業經理人的信用評價制度,讓那些依靠謊言欺騙用戶、忽悠用戶的人受到公眾的譴責。
對于360和騰訊之爭,百度客戶端副總監吳濤在接受《互聯網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有必要將軟件的評測權交給政府,或者政府指定的第三方組織。由政府做出權威說明,從而杜絕企業之間的無謂之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