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
差評師也負責刪差評
近一周的時間,記者臥底多個差評師QQ群發現,很多職業差評師,也從事刪差評。
“只要賺錢,給差評和刪差評都一樣。”差評師小彭說,差評師也接刪差評任務,有的甚至自產自銷,“刪一個差評賺幾十到幾百。”
小彭說,刪差評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讓淘寶內部人來刪,二是盜取買家賬號刪,三就是給買家打騷擾電話。以前有的是找內部熟人來刪,所謂熟人也就是“淘寶小二”(淘寶網管理人員),但淘寶反腐,這條路被堵死。盜號比較繁瑣且風險大。而給買家打騷擾電話,則是簡單,只需要不斷騷擾就行。
記者發現,群里一個差評師曾給店家一個差評,然后兩個星期都不跟店家聯系。同時,他又用另外一個賬號登錄,給店家留言說能刪差評。
果然,扛不住的店家聯系上他刪差評,這一來一去,他就賺了200元。
除了給差評、刪差評,差評師給網店刷信用。一些新開的網店急需“好評”提高人氣和信用度,按照正規程序,“好評”需要真實的交易和買家給出,但一些網店花錢雇人,用虛假交易獲得“好評”。小彭稱,目前淘寶對刷信用查得很嚴。
多名職業差評師稱,他們中不少人是在校大學生、白領以及部分自由職業人員。大多數都有過在淘寶經營網店的經歷,熟悉淘寶交易規則,“更容易發現漏洞,更熟悉談判規則和店主的心理。”
收入
自曝月入萬元“沒問題”
“月入不到三萬,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差評師。”這是一個職業差評師在百度貼吧里的留言。雖然很多網友跟帖說他吹牛,但多名差評師坦言,這行也看“業務水平”,但整體的確收入不低。
入行不久的差評師小彭,他是一名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原先在淘寶開了個小店搗騰CD,半年前受人“指點”,開始從事差評師。
“我不是天天掛在網上,沒他們掙得多,一個月也就三五千塊錢。”小彭說,其實差評師這一行很難干,心狠、臉皮厚才能干得下去。
但他也坦言,很多時候差評師挑選的首要目標,往往是自身有問題,比如低價包郵、圖樣和說明不匹配,涉嫌刷信用等。對于這樣的店鋪,差評師就維權投訴。有的差評師甚至宣稱“我們是正義的,是為了完善淘寶規則而存在的!”
在記者臥底的這個群中,一名差評師在10分鐘時間內,連續拍了10多件商品。他還在群中炫耀,“要給自己買包好煙犒勞一下”。
小彭說,就像這樣的,如果一件商品賠20元,就能收入200多元,一個月下來上萬收入不成問題。
■ 淘寶回應
多為商家過錯導致受損
昨日,淘寶公眾與客戶溝通部工作人員稱,如以評價相要挾退貨的不合理要求、或同行間的惡意評價,淘寶網有一套完整的監控體系。
所謂“職業差評師”與賣家發生的交易,大部分是由于商家發布大量低價包郵商品,或商品標題以及贈品等,不應產生評價的商品,錯放類目導致的。
淘寶建議賣家嚴格按照商品發布管理規則編輯商品,有計劃的發布低價促銷“寶貝”,以免因自我過錯導致利益受損。
網上購物與線下購物只是獲取商品的渠道與方法不同,消費者享受的權利,與賣家應盡義務是相同的。如確實涉及被有組織有預謀的社會不良組織敲詐勒索,淘寶建議商家保留證據遞交淘寶網審核,同時也建議商家對此行為聯系公安機關報案處理。
對商家稱淘寶網只采信阿里旺旺聊天記錄,該工作人員稱,商家提供證據是否被采納,是根據具體案例來看。
■ 專家說法
網絡信用評價體系需完善
對于職業差評師,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律師認為,如果其涉案金額達到“1000元至3000元”,就涉嫌敲詐勒索罪。如果沒有達到這一立案標準,也可依據“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來處理。雖然相關法律規定,通過互聯網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沒有金額要求即可追責,“但至目前,仍沒有實際案列。”
而對刪差評師的行為,如果干擾、威脅買家,可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處理。如果公布買家隱私,則可追究其侵犯隱私權的責任。
趙占領介紹,目前,淘寶的“C2C”(個人對個人)模式中,商家及買家的信譽,基本上完全依賴于評價系統。這一方面說明該評價系統有實質上的作用,但目前出現的差評師和刪差評師情況,也表明該系統在評價權重方面應該完善,不能僅針對商家而忽視了買家。他還建議買家注冊賬戶時需提交實名信息,一定程度上限制差評師的出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