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百億風投資金砸向新農業。產業化和專業化的趨向、大把的國家補貼,黃金機遇仿佛唾手可得,如同當年的互聯網,農業變得時髦而炙手可熱。然而,在一片叫好聲中,焦慮和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極少的項目賺錢了,大多數還在虧損的泥沼中掙扎。
投資人要對決的,不僅僅是農企管理能力的低下,更多來源于先天不足: 農業是個“靠天吃飯”的行業,環境因素和氣候因素對農產品制約較大,價格波動明顯;投資資金體量大、需要全產業鏈控制、周期過長,還有過低的利潤率。
有分析師預言大部分農業投資項目會止于虧損。這個結論,靠得住嗎?農業投資的水,到底有多深?
農業投資困局
投資的風險在哪里?
進入2012年2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艾格菲國際有限公司突然爆出摘牌的消息。這家在最近幾年冉冉升起的養豬明星企業,上市后股價一度從8美元飆升至20美元,其商業模式和投資手法亦成為許多商學院的案頭經典。但這一切去得太快,2011年第一季度爆出大面積虧損后,經營狀況急轉直下,至2011年末,其股價已經跌去了90%。
在農業投資領域,艾格菲的失敗不是個別。作為戰略投資者,新希望投資乳業8年后,終于禁不住數千萬元的虧損和整合無力,2011年下半年忍痛剝離全部乳業資產,專注農牧業。
在農業領域的投資折戟沉沙,除了經營不善等人禍,更有來自于靠天吃飯的不確定因素。養豬行業的周期性,常常讓養殖企業陷入一朝富一朝窮的巨大波動中,而來自自然氣候等條件的制約,讓多少種植養殖企業血本無歸。根據云南省農業廳公布的數據,最近3年的云南大旱,讓幾十億的農業投資打了水漂,即使“老江湖”也未能幸免。深圳高特佳投資有限公司在農業投資領域做得風生水起,但這次云南大旱也令其辣椒種植項目遭遇了慘重的損失。
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
盡管被認為是高危投資領域,但進入2010年后,農業成了一個越來越時髦的投資領域。2006年至2011年中國農業行業共披露200多起VC/PE投資案例,投資總額近70億美元,但2010~2011兩年的投資總額就超過了過去的總和,投資模式趨于專業化和產業化。2011年共有8只農業產業基金成立,總目標規模超過60億元,呈現爆發式增長。
“我敢說,這里面懂如何運營農業的投資者連1%也沒有。”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研究部負責人徐洪志如此評價當下的農業投資熱潮,他斷言幾年后,大部分農業投資項目會死于虧損。
這個結論,你信不信?農業投資的水到底有多深?
低利潤困局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環節利潤水平不高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是由于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國家發展策略造成的長期影響,另一方面是絕大多數農業生產者分散且力量薄弱,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并不具備產業鏈的議價能力。
此外,原材料、農資產品價格普遍上漲,化肥、棚膜、柴油在過去的幾年里價格上漲明顯,推高了農業生產的成本。盡管農產品的價格也有所上漲,但是由于農業關乎數以億計民眾的吃飯問題,因此政府對終端農產品的價格采取了調控,這對農業整體的利潤水平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農產品收入仍不能擺脫小農經濟的模式。散戶式的小農經濟,沒有地租、沒有工資、沒有折舊、沒有設備購置和更新、沒有技術進步投資,與之相比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生產經常陷入低利潤困局,甚至由于成本太高而虧損。
此外,環境因素和氣候因素對農產品制約較大,如漁業、種植業、養殖業均是“靠天吃飯”的行業,產出數量和質量的可控性比較差,價格波動最為明顯,其盈利水平也隨之波動。
投中集團資深分析師告訴《經理人》,在2006年到2010年的投資案例中,真正開始盈利的項目不足3成,盈利項目多集中在農業產業鏈下游的消費領域。
從上市公司看,也不甚樂觀。中國農業大學對2010年的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狹義范圍的農業凈資產收益率普遍偏低,農林牧漁業的收益率大大低于酒類及食品加工,而前幾年熱度較高的農藥化肥,成為利潤最低的投資板塊(見上頁圖表)。
達晨創投合伙人、投資總監傅哲寬認為,穩定波動,最好的方式是投資那些相對成熟的全產業鏈公司。“位于上游的農業種植養殖波動性很大,好的時候很掙錢,價格不好的時候有可能要賠錢,不管如何波動,作為一個全產業鏈的公司,控制上游才能保證下游做深加工企業的穩定性,因此全產業有競爭優勢。”
傅哲寬還提到,國家現在對種植和養殖有許多減免、補貼等優惠,如果做全產業鏈,利潤率會有所提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