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化的產業鏈對位
與一般的純投資公司只做投資而不涉足具體運營不同,熙可的農業投資立足于農業產業化運作。熙可將自己定位為全產業鏈公司,從投資,到選種、育種、肥料、農藥,到耕種、種植、采收,再到物流運輸、工廠加工,最后到進入市場做營銷,熙可涉足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熙可的農業運作就是結合全產業鏈進行的,以確保各環節對位。比如,品種對位沒做好,一旦種下去,四五年后發現錯了就來不及了。
在全產業鏈運作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訂單進行種植。朱演銘認為,做農業第一要務是市場能夠穩定,如果市場不穩定,就不能投資農業,否則一定會輸。基于此,熙可的運作模式是對訂單進行運作,即訂單對位:根據訂單進行生產,進行農產品深加工,進行出口,進行市場供應。
“在種植之前,我們就已經獲得了訂單,并確保果園在未來30年中種植出來的水果都有市場,這樣確保我們種出來的東西能賣掉。但種的東西需要四五年時間才能產出,這就是農業投資的復雜所在。”比如,在安徽15萬畝的黃桃種植基地,每年產量有30~40萬噸。對于這些黃桃產品,熙可都有訂單的。朱演銘說:“無論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我們都堅守這條發展之路。在行業中,這是別的企業幾乎無法做到的地方。”
“其實,這也是一個全供應鏈的概念。” 朱演銘強調,全供應鏈管理是要確保做對事。比如,使用的肥料和農藥是安全過關的,符合各國進口的標準,并且不能破壞土壤。從上游的農產品種植一直延伸到下游的食品產品,都需要用全供應鏈的管理意識去統籌監管,而不是僅僅關注上游農業種植的部分。
但在產業鏈運作過程中,熙可并不是什么都自己做,而是找到一些大農戶等農業合作伙伴進行合作。朱演銘說:“我們既是投資者,也是方案提供者,是一家管理型公司,靠輸出管理、技術來運作,有部分是通過合作合資或特許經營方式進行運作的。”
在最初15年里,熙可采取的B2B運營模式中也是要求合作伙伴對位。目前,熙可的主要市場在北美、歐洲、日本、澳洲及東南亞,中國市場相對較小。熙可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跟全球市場中數一數二的品牌合作,建立長期的戰略聯盟。由于中國市場的機遇越來越突出,因此熙可2012年開始將加大投入力度。
熙可采取的另一種方式是在全球收購業內品牌。據朱演銘介紹,2011年熙可在歐洲、美國分別收購了當地做水果加工和果汁的一個知名品牌,其中熙可在歐洲收購的公司中占75%股份,在美國收購的公司中占51%股份。熙可借助他們可以在歐洲、美洲進一步拓展市場。同時,熙可借此平衡了在中國生產出口與當地生產的比例,這樣更有利于取得市場競爭優勢,并對當地市場需求作出快速回應。
為更好地對位市場需求,熙可現在將B2B延伸到B2C市場。朱演銘說:“最近七八年我們開始研究如何進入B2C市場,這等于我們直接面對消費者,因此未來五年我們還會在美國和歐洲收購業內的品牌。”在上海,熙可嘗試在終端開設以新鮮水果、蔬菜和甜品為基礎的十二果芬連鎖店,目前已開了4個店。但他強調,開設連鎖店不是熙可的發展方向,只是想通過它快速了解終端消費者的需求,以對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負責,確保他們的投資過程安全。盡管店鋪目前是賺錢的,但不適合熙可全力運作,因為從投入和產出比來說是不合算的。
另外,為適應大農業發展需要,朱演銘透露,熙可在未來五年內投資的方向有兩個:一是以科技引領的現代化大農業,并面對全球市場;二是投資有機農業,面對高端市場,比如在安徽、重慶建立有機農業園。
農業投資中的真偽機會
高端農產品市場成為農業投資新機會
各種高端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市民花錢買放心、買健康,中高端市場正在形成。綠色、創意農業種植最吃香,創意農業的市場潛力正在釋放。與前兩年農業領域投資項目沒有出現明顯大幅增長的情況相比,風投和私募在農業領域開始大量投資,風投通過依托農業龍頭企業打造高端特色創意農業,投資領域涵蓋茶葉、花卉、蔬菜、雞蛋、育種、疫苗、水產養殖、肉食品加工、豆制品加工、生物肥、農藥等。如今投資機構“下鄉”已成一股新潮。高端市場已經成為農業投資新機會。
真機會在哪里?
農業園區建設
今后幾年,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主陣地。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示范園區、示范基地,現代農業園區必須要體現產業發展優勢、集中連片發展,主導產業示范區要求突出某一產業、某一特色農產品為主體,特別是發展農產品加工型園區、設施裝備型園區、加工物流型園區、科技型園區、生產基地型園區,并對周邊起示范帶動作用。
比如2008年以來,成都雙流在全縣20個鎮啟動了20個5000畝以上規模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雙流因地制宜確定20個現代農業集中發展區,每個區域規劃建設5000~10000畝,分別建立大棚枇杷農業園區、大棚蔬菜農業園區、地瓜籽種植農業園區、二荊條辣椒種植農業園區、水生菜種植農業園區、蕹菜種植農業園區、魚腥草種植農業園區、生豬養殖農業園區、肉鴨養殖農業園區、梨子種植觀光農業園區、草莓觀光農業園區等覆蓋種植、養殖、觀光休閑的現代農業園區。雙流主要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引導企業和業主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啟動園區道路、電力、農田水利建設,高水平搭建好農業產業發展平臺。
創意農業產業
創意農業是指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目標,在農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營銷、服務過程中,以及在農業節慶、農業科普、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總部經濟、農業審美、農業旅游、農業創新活動中進行生產創意、生活創意、功能創意、科技創意、產業創意、品牌創意和景觀創意,通過營造優美意境,創造農民獨特增收模式。
比如四川省創意農業現已逐步形成具有高效農業、休閑度假、觀光觀賞、農事參與體驗、農耕文化及鄉村民俗傳播等多種類型的新產業雛型,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涌現出了三圣花鄉、郫縣農科村、彭州寶山村、溫江區涌泉花土社區、國色天鄉樂園、成都鈞喬創意農園等一批創意農業企業,使農村特有的文化生活、產業文化及許多民俗風情通過創意農業的發展得以繼承,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良好局面。
低碳農業
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大力推動農業生產制度創新,發展低碳高效農業,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等,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重點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創意農業集中發展區等項目,向精細化發展,已經成為新的投資機會。
當前,突出“推廣清潔能源、發展循環經濟、強化節能減排、加強碳市場交易”等四大重點領域,變廢為寶,利用秸稈、稻殼發電,走生物質能發電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高端水果
一個方形西瓜50元,一個有機香桃賣到15元,一對“蘋果王”8888元。培育一個在全國有影響的高端水果品牌,能形成一個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創意農業龍頭企業。建成一個創意農業科技園,整個園區GDP可超過100億元。建成一個創意農業高端水果產業帶,可實現年產值1000億元。如今,一些大超市專門開辟高端水果銷售區,“賣藝術、賣欣賞”,其價值遠遠超過食用價值。高端客戶對精致水果、創意水果禮盒、水果籃和即食水果套餐的消費需求增長強勁。
作為國家獼猴桃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四川成都蒲江縣,有獨有專利品種“金艷”,與新西蘭金果、意大利金桃并稱世界三大黃肉型獼猴桃。蒲江發展標準化種植,目前有獼猴桃標準化種植基地6.4萬畝,通過有機認證的1萬畝。到2015年,蒲江計劃建成10萬畝獼猴桃標準化生產基地,5萬畝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形成總產量10萬噸,總產值20億元的產業規模,將蒲江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高端獼猴桃產業基地。
哪些是偽機會?
有機農業
發展有機農業對環境有嚴格要求,必須改良土壤環境,特別是未使用過化肥農藥的土地已經很少了。不上化肥、農藥,產量就低;用了化肥、農藥,可以賺到更多錢,但做有機禁忌的就是用普通化肥、農藥。有機產品有市無價,認證麻煩且費用高,消費者認可度低,投入周期長,回報率低,導致有機農業的高失敗率,很難獲得回報,投資虧損嚴重。在有機農業行業里苦干三年、五年甚至十多年的人不在少數,生存艱難。
傳統養豬
豬的“地位”非同一般。近年,聯想、網易紛紛加入“外行人養豬”的行列,但是養豬業屬風險很大的投資,在養豬業中失敗者,盲目性投資,在高峰中投入,豬市低迷而無能無力去應對,被豬肉市場波動弄得“掙不著錢”,只有退出!2007年5月以來,豬肉價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漲,2009年4月又滑至低谷,養豬反而倒貼錢。豬市場讓人“驚心動魄”。有的要么是在作秀,要么是利用養豬搞房地產、套補貼。
轉基因產業
自1996年首例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快速發展。1996至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累計收益高達440億美元,累計減少殺蟲劑使用35.9萬噸。2008年,全球轉基因產品市場價值達到75億美元。1999年和2004年,農業部先后受理了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評價申請,分別經過11年和6年的嚴格評價,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準發放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轉基因抗蟲水稻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但是產業應用尚需時間。發放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并不等同于允許商業化生產。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首先進行嚴格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達到標準的才可獲得品種審定證書;之后,相關種子企業還要通過嚴格審核才可獲得轉基因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方可進行種子生產經營。
造林產業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林業發展規劃》,放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鼓勵各路資本從事林業開發、推動使用權合理流轉,大量造林公司跑馬圈地。造林表面看起來像一個黃金產業。一些公司為套取資金在內蒙古大幅圈地,從造林防沙到一些公司傳銷式造林,但造林卻未見成效,造林退化為一個幌子。農民耕地被擠占,地方僅得到短期效益;而造林公司空手套白狼式圈地,加劇了投資風險。實際情況是,民間投資造林者雖然可以將林地用作抵押、擔保、入股,但林業評估機構缺乏,造林者無法融資,政策性貼息貸款就成為泡影。
網上賣菜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網站已超過2000家,涉農網站超過6000家,但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西部地區農業網站數量較少。很多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投資巨大,但短短幾年就敗下陣來。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網上菜場”美國Webvan公司。自從2000年成立以來,Webvan建立一套高度自動化的復雜系統。價格昂貴的系統開發出來了,各個大的倉儲場所建立起來了,送貨的汽車上安裝著GPS,昂貴的自動配送系統尚未顯然其威力之時,就急不可耐地要打入26個城市。在1年多時間里,它投入7.1億美元,卻只換得幾十萬美元的營業額,迅速破產。隨著網絡的普及,2008年前后,北京、上海等地陸續興起了各種形式的賣菜網站。2009年夏,太原送菜網、沈陽賣菜網、重慶家園賣菜網等網站紛紛興起。但不少網站營業不久后,就悄然歇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