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蔣介石馬上就要破釜沉舟,準備豁出去扣毛、審毛了,但在第二天他又猶豫起來。10月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對共問題,鄭重考慮,不敢稍有孟浪。總不使內外有所藉口,或因此再起紛擾,最后惟有天命是從也。”
蔣介石怎么又回心轉意了呢?楊天石對記者說:“審治毛澤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蔣介石一定會想到一旦他孤注一擲,那么婁子可就捅大了!他不得不考慮國際和國內的反應。最主要的是,中國剛剛打敗日本,蔣介石覺得自己正處于事業的頂峰,他不相信毛澤東可以成事。他曾經說過,我有400萬軍隊,我想怎樣就怎樣!”哪怕把毛澤東放回去,甚至再發給他一枚“勝利勛章”,來日沙場上見,照樣能穩操勝券。在日記中,蔣介石自負地寫道:“斷定其人決無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礙我統一之事業,任其變動,終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
楊天石教授說,蔣介石一生中做過很多錯誤的判斷,這恐怕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意外還是陰謀
也許是感覺到了重慶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10月初,周恩來向國民黨代表提出,毛澤東主席來重慶已經有一個多月了,在某些問題上國共雙方短期很難達成一致,我方決定讓毛主席先行返回延安。
看談判很難有結果,國民黨方面也只得同意。
在毛澤東回延安之前,雙方將歷次談判記錄整理成一個書面文件《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史稱《雙十協定》。
談判場上的火藥味,幾乎沒有在《雙十協定》中表現出來。《協定》一開篇就說:國共雙方“在友好、和諧的空氣中進行了談判”。雖然雙方在一些主要問題上還有分歧,但至少從字面上看是積極的。
在《協定》中,中共對軍隊數量問題又做出了巨大的讓步,從最初要求的48個師,已經降到24個或至少20個師,幾乎達到了蔣介石的心理預期。但也不難看出,《雙十協定》中還有許多未解之題,雙方只有把各自的訴求都擺在上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