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召”二字把蔣介石高高在上的心態表露無遺。他從未以平等之心看待中共,在他心目中,國民黨與共產黨更像封建時代的一種君臣關系。在這樣的心態下,談判注定不會順利。
9月3日,經過幾天的交換意見之后,共方向國方正式提交了11條談判要點。其中包括擁護三民主義、擁護蔣主席的領導地位、懲治漢奸、停止武裝沖突、承認各黨派合法地位等等。而最關鍵的問題在于政權和軍隊。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告訴記者,談判要點的實質就是解放區政權和人民軍隊的整編問題。在解放區問題上,共產黨提出由共產黨人擔任山西、山東等五省解放區所在地的省主席,擔任解放區廣為分布的廣東、湖北等六省的副主席,以及北平、天津、青島、上海四個特別市的副市長;而國民黨則只允許共產黨參加政府,各解放區官員都需要國民黨認可才能繼續留任。軍隊問題上,共產黨提出將人民軍隊整編成16個軍48個師;而國民黨堅持最多只允許保留12個師。雙方的期望值,相差十萬八千里。
看過共產黨方面的這份方案后,蔣介石對國方代表王世杰、張治中等人說:“中共代表昨日提出之方案,實無一駁之價值。”在他看來,只有“實行三民主義”和“擁護蔣主席之領導地位”這兩條才具有誠意,其他各條“在內容與精神上與此完全矛盾”。
其實,中共在籌備這次和談時是做了相當大讓步的。在1945年9月4日雙方的“第一次談話紀錄”中記錄著這樣一段話,周恩來對國方代表邵力子說:“認為聯合政府既不能做到,故此次并不提出,而只要求各黨派參加政府……”
周恩來此處提到的“聯合政府”問題,實是一樁公案。
1944年11月,當時擔任美國總統私人代表的赫爾利自告奮勇到延安調停國共矛盾。剛剛上任的赫爾利信心滿滿,認為自己一定能做成這個和事老。
在與赫爾利談判時,中共領導人提出了五點協定草案,其核心問題就是把國民政府改組為包括各黨派在內的聯合政府,并提出各黨派享有平等地位。赫爾利覺得共產黨的提議很公平,沒有什么不合理,便欣然同意了。
可當赫爾利拿著協議,興沖沖返回重慶時,卻被蔣介石兜頭潑了一盆涼水。蔣介石明確表示,國民黨絕不可能與共產黨相提并論,聯合政府云云更是休想,接受這個協議就意味著國民黨的徹底失敗,必然導致中共控制政府。
楊天石教授告訴記者,在蔣介石的頭腦中根本沒有“多黨”的概念,更不可能承認聯合政府,他能接受的最大限度是共產黨人來國民政府中“做官”而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