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秦立海告訴記者,蔣介石選擇這個時候邀請毛澤東赴渝談判,大有深意。
德國投降后,美蘇為爭奪歐洲已成劍拔弩張之勢。為了集中力量確保在歐洲的利益,美蘇雙方都希望能在亞洲保持某種平衡。看似對立的兩大集團都不希望中國發生內戰。
美國方面當然一如既往地支持國民黨,蘇聯的態度卻相當微妙。按理說它應該支持同樣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可這一次,它卻把天平傾向了當時實力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一方。
但要獲得蘇方的支持也不是件容易事,一份《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擺在了蔣介石的面前。這份條約雖名為“友好”,內容卻絲毫看不出“友好”的味道。“條約”不但要求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還要求中蘇共管長春鐵路30年,旅順作為海軍基地共享30年,大連為自由港。作為交換,蘇聯政府承諾一切援助都將給予中國國民政府,而不給中國共產黨。
為了獲取蘇聯的支持,蔣介石最終還是簽下了這份條約。就在《中蘇友好聯盟條約》簽訂的同一天,蔣介石迫不及待地向毛澤東發出了第一封電報。
毛澤東收到電報后,對赴渝談判一事未置可否,而是要求蔣介石先答復朱德總司令的電報。
1945年8月10日,當日本表明投降之意時,蔣介石毫無心理準備——雖然德國早在5月份就投降了,美軍在太平洋上與日軍的逐島爭奪也節節勝利,但中國的大半壁江山還在日軍手中,蔣介石估計中日之戰怎么也得拖到1946年春夏之交才能結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