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基本原則
“十二五”時期,推動服務業大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發展服務業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推動服務業與工業、農業深度融合,催生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促進企業組織結構完善和生產經營模式創新,不斷增強我國產業發展綜合優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發展服務業與擴大國內需求、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相結合。進一步發揮服務業對拉動消費和投資的積極作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三)發展服務業與擴大就業、提高勞動者素質相結合。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加強人才培養開發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將我國人口多的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
(四)發展服務業與推進城鎮化相結合。適應城鎮化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強化服務產業支撐,增強服務功能,在城鎮化進程中完善服務體系,提升城鎮宜居宜業水平。
(五)推動服務業全面發展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并重、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并舉,大力推動涉及面廣、輻射作用大的服務業重點行業和領域加快發展,帶動服務業全面發展。
(六)深化服務業改革與擴大服務業開放相結合。推進服務業改革,完善體制機制,為服務業大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競爭促發展。
第三節 發展目標
根據推動服務業大發展的總體要求,“十二五”時期,要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一)提高服務業比重。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較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成為三次產業中比重最高的產業。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二)提升服務業水平。服務業新興領域不斷拓展,新型業態和新興產業不斷涌現,規模化、品牌化和網絡化水平不斷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撐作用明顯提高,生活性服務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的能力明顯增強,農村服務業水平明顯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創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名品牌,建設一批主體功能突出、輻射范圍廣、帶動作用強的服務業發展示范區。
(三)推進服務業改革開放。壟斷行業改革不斷深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機制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領域改革不斷深入,市場機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社會領域和事業單位改革加快推進,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適應新型服務業態和新興服務產業發展的市場管理辦法逐步完善。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服務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對外開放領域和范圍進一步擴大,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
(四)提高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到2015年,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較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業從業人員素質明顯提高。
第三章 服務業發展重點
立足我國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重點,引導資源要素合理集聚,構建結構優化、水平先進、開放共贏、優勢互補的服務業發展格局。
第一節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圍繞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和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中、高端發展,深化產業融合,細化專業分工,增強服務功能,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我國產業綜合競爭力。
(一)金融服務業。
加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有序發展和創新金融組織、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化社會融資結構。發揮大型金融機構的綜合性服務功能,積極發展為小型微型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推進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管理公司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推進金融服務專業化、特色化、精細化、品牌化,大力改善對“三農”和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服務。發揮信用融資、證券、保險、信托、理財、擔保等服務的資產配置和融資服務功能。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建立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完善大宗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的品種體系。充分發揮保險業的功能作用,積極發展責任保險、信用保險,探索建立國家政策支持的巨災保險體系。創新保險營銷服務方式,推進中小保險公司差異化發展,規范發展保險中介市場,推進再保險市場建設。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強化內部治理和風險管理。提高監管方法的科學性、適用性和前瞻性,維護金融業安全穩健運行。加強金融法律、支付清算、征信、反洗錢等金融服務業基礎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預警體系、評估體系和處置機制,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笆濉睍r期,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有效防范和應對系統性風險,健全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構建功能健全、服務高效、分工合理、競爭有序、效益良好、安全穩健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二)交通運輸業。
加快完善鐵路網絡,建設國家快速鐵路網,強化重載貨運網,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國家高速公路網剩余路段、“瓶頸”路段建設,加強路網運行監測和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提高城鄉客運能力,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發展內河水運,推進重慶長江上游和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發展專業化、規;、現代化內河港區,加快推進內河運輸船舶標準化,形成干支直達、江海聯運的服務網絡。推進沿海港口協調有序發展,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天津
北方國際
航運中心和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和專業化運輸系統,拓展現代航運服務功能,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運服務體系。建立通達通暢的國內國際航線網絡,加強機場和空管保障能力建設,加快發展通用航空。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務能力,建立多層次、差別化的公共交通服務網絡,大力發展農村客運和農村物流。推進綜合運輸大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高基礎設施養護水平。鼓勵運輸企業優化貨物運輸組織,大力發展鐵水聯運、江海直達、道路貨物甩掛運輸,加快發展冷鏈運輸、零擔快運和各種專用運輸,鼓勵道路運輸企業向多式聯運經營企業轉型。加快郵政服務業發展,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時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更趨完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管理能力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構建網絡設施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
(三)現代物流業。
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優先整合利用現有物流資源,拓展服務功能,完善服務網絡。加快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配套物流設施建設,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和高效聯運,建設覆蓋全國的物流通道網絡。加快推進城市配送體系建設,提高統一配送水平。鼓勵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提高一體化運作水平和規模化程度。加快農業生產資料、
農產品
、大宗礦產品、重要工業品、生活必需品、藥品等領域物流發展。拓展郵政物流,支持快遞能力建設,推動快遞與電子商務、制造業協同發展。強化核心技術開發,加快物聯網等新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和推廣,鼓勵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健全各類物流信息共享平臺,推廣條碼等自動識別技術。提高物流行業標準化設施、設備和器具應用水平,推進標準化托盤等物流包裝的循環共用,推廣貨運車輛標準化車型。鼓勵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強化物流服務功能,向倉儲、交易、加工、配送等多功能、多業態拓展,形成一批集多功能于一體的專業化、綜合性生產資料物流配送中心,引導生產資料流通集聚式發展。支持物流企業做強做大,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和網絡,統籌規劃倉儲設施發展,促進傳統倉儲企業向現代配送中心轉變。支持物流園區等物流功能集聚區有序發展,規劃建設一批重點物流園區。加強進出口口岸、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物流基礎設施和國際通道建設,增強進出口貨物集散能力,重點布局建設一批口岸商貿物流中心,促進貨運樞紐向物流園區轉型,促進保稅物流中心向分撥中心、配送中心和采購中心發展!笆濉睍r期,物流業信息化、智能化和標準化水平明顯提高,重點行業物流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現代物流體系。
(四)高技術服務業。
重點發展高技術的延伸服務和相關科技支撐服務,突出研發設計對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作用,加快支撐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發設計服務體系建設。培育知識產權服務市場,構建服務主體多元化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促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市場化運營,加大檢驗檢測認證基礎能力建設,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行業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鼓勵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由提供單一類型合格評定服務向復合型合格評定服務延伸,向規;、品牌化、專業化發展。完善科技中介體系,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加強云計算服務平臺建設。加強物聯網應用示范和推廣,打造物聯網應用平臺。加快培育新興網絡信息技術服務,加強軟件工具研發和知識庫建設。推進各類面向行業應用的信息技術咨詢、系統集成、系統運行維護和信息安全服務。加強數字文化教育產品開發和公共信息資源深化利用,構建便捷、安全、低成本的數字內容服務體系。推進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稅收、醫療、社保、農業、交通、統計等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和社會化服務。完善生物技術服務體系,重點在醫藥創制、生物信息、生物環保、生物農業等領域培育新興生物技術服務!笆濉睍r期,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8%以上,建設若干產業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基地和創新集聚區,培育一批創新能力較強、服務水平較高、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骨干企業,基本形成高技術服務產業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和政策體系,推動研發設計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服務、生物技術服務等高技術服務業做大做強,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五)設計咨詢。
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生活品質為重點,鼓勵創新,促進設計咨詢產業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整合現有資源,加強資源共享,建立實用、高效的設計和咨詢基礎數據庫、資源信息庫等公共服務平臺。提高設計和咨詢的信息化水平,支持相關軟件等信息技術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重點支持設計創新成果產業化,鼓勵研發體現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和文化特色的設計項目和產品。引導設計企業和咨詢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充分發揮工業設計在豐富產品品種、提高附加值、創建自主品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鼓勵設計和咨詢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十二五”時期,設計咨詢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專業人才素質明顯提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設計咨詢機構數量大幅上升,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領軍人才,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設計咨詢企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