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億、47億、98億。
這是日本電子產業三大巨頭:索尼、夏普和松下,2011年的虧損額。總值近200億美元的虧損標示著曾經的行業大佬已經風光不再。
還不止這些。專注于日本經濟和日美經濟關系的《東方經濟報告》(Oriental Economic Report)主編查德·卡茨(Richard Katz)在其最近的一篇產業報告中指出,2000年日本電子產品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26%,2011年降至14%。電子產品已經不再是日本貿易的重要來源。同時,日本的電子行業貿易順差從2000年的6.9萬億日元(約合836億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1.2萬億日元,降幅為82%。
但是,在索尼凈利潤連續四年告負、夏普和松下在2010年的凈利潤也分別僅為不足2.5億美元和9.3億美元之時,其競爭對手三星和蘋果的同期年度凈利潤卻高達144.5億美元和166.3億美元。
日本電子企業究竟為何衰落?
惡化的競爭環境
全球家電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價格下跌或許是原因之一。至少液晶面板的價格在2011年底已經持續17個月呈下滑狀態。即使2012年初有所回升,也依然是價格低谷。這使得即使是具備技術領先優勢的夏普也在2011年財報中將46.6億美元的虧損主要歸結于其盈利困難的液晶面板和電視業務。
液晶面板迎來薄利時代,電視領域也風光不再。2011年,索尼電視業務虧損額高達9.26億美元,迄今已經連續七年虧損;松下也在2011年財報中將電視機業務競爭白熱化列為造成98億美元巨虧的主因。
除了液晶面板和電視業務,索尼、夏普和松下在PC市場也同樣面臨激烈競爭。競爭對手除了美國老牌PC生產商,還有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后起之秀。據市場調查公司加特納(Gartner)最新公布的美國2011年第四季度個人電腦出貨量的初步統計,惠普、戴爾、蘋果、東芝和宏碁位列前五,日企中唯有東芝一枝獨秀。在已經升級為全球第一PC市場的中國,聯想、宏碁、戴爾、華碩和惠普位居前五,日企蹤跡全無。這也是為什么在查德·卡茨的報告中,電子領域的全球競爭是日本電子企業的風光不再的主因之一。
除了競爭激烈,索尼在2011年財報中認為,發達國家市場環境的惡化是造成其盈利困難的主因。其電視業務受到日本、歐洲和北美市場惡化的影響,銷售臺數和銷售收入均有所下降。
不利的外因還包括自然災害。日本去年的地震造成索尼、夏普和松下位于災區的工廠停產,供應鏈一度中斷。在前兩者的2011年財報中,地震被列為造成虧損的主因之一。同時,由于索尼目前的生產中心之一位于泰國,去年該國70年一遇的洪災也使得這一電子巨頭受損嚴重。
貨幣因素
大環境的惡化的確為三大電子企業的衰落提供了某種注解,但令人生疑的是,在之前并無顯著災害的年份,索尼凈利潤連續三年告負,其電視業務更連續六年飄紅,虧損總金額超過50億美元;而夏普在2010年和2009年的利潤也分別僅為2.44億美元和0.54億美元;松下2010年利潤為9.3億美元,2009年則虧損40億美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盡管也經受著凈利潤下降的困擾,韓國三星卻在2010年實現凈利潤150億美元,2011年預計凈盈利117億美元。彭博社數據顯示,三星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視、內存芯片、液晶面板生產商和第二大手機制造商。
日元的持續走強和韓幣的相對貶值似乎能解釋三星的某種市場優勢。BBC統計數據顯示,日元對美元在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上升了10%,而同期韓幣對美元匯率卻屢屢下跌,甚至曾經逼近1000的歷史性關口。這使得日本電子產品在歐美的價格優勢蕩然無存。索尼在財報中提到,其電腦和數碼影像產品受到匯率的負面影響,銷售收入下降。松下在公布2011年年報時稱,日元升值對該公司盈利產生了較大阻力。在BBC的報道中,走強的日元與偏弱的韓幣之間的鮮明對比也被列為日企虧損、韓企盈利的重要原因。
然而,盡管貨幣因素非常重要,但它是否能夠左右一國產業的興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何解釋蘋果公司近年來在全球的巨大成功?該公司在過去三年的凈利潤分別為309.23億美元、166.33億美元和57.2億美元。對身在美國的它而言,貨幣因素似乎更像是一把無法衡量利弊的雙刃劍。
外因固然重要,但它似乎不是日本電子企業衰落的核心因素。
技術領導力的消失?
東京CPI會社力研究所主席、《社長手冊》系列作者長谷川和廣在日本商界有“管理教父”之稱。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總結的導致日本電子企業江河日下的原因之一為產品缺乏競爭力。
這樣的評價并非毫無根據。早在2003年,索尼就已經捕捉到了電子產品數字化的趨勢。但自2007年推出Play Station 3后,索尼近5年內不曾有其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行的新電子產品問世。這在日新月異的電子產業,是不容樂觀的窘境。它的拳頭產品Sony Reader曾被賦予奪回市場份額的重任。然而,功能單一的它雖風靡一時,但面對功能強大的i-Phone,顯然力不從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