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突圍
記者實地走訪四季青鎮敬老院(公辦)時,恰好碰上一位114大黃頁的工作人員極力勸說該院辦公室主任為敬老院登記電話。
“我要你們這個干嗎使啊。”該辦公室主任拒絕的理由是四季青鎮敬老院的床位都住滿了,還有幾千人在排隊,沒必要做這樣的推廣。因此對于公辦養老院而言,無所謂宣傳推廣的問題。
而對于“年輕”、知名度小的民辦養老院來說,它們不得不從廣告推廣上尋求突圍。
寸草春暉養老院去年10月18日開始營業,推廣廣告已經做了半年多。“廣告一個月一萬多塊錢。”院長王小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寸草春暉養老院在谷歌、百度上都做了推廣。在谷歌上搜索“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詞,排在搜索結果第一位的就是寸草春暉養老院。
如果在百度上檢索“養老院”、“敬老院”這些詞,第一頁27條鏈接中就有近20條鏈接是養老院的推廣廣告。
記者以養老院管理者的身份致電百度,百度推廣咨詢顧問王佳介紹說,養老院在百度上做推廣需要開通一個百度推廣的賬戶,開通賬戶要花5600元錢。其中,5000元是預付款,600元為專業服務費。最低預付金用完后,要想繼續推廣,還得續費,最低續費1000元。
租房費用是主要成本
對民辦養老院來說,宣傳推廣還不是主要成本。在養老院運營過程中,主要成本是租房費和員工成本費。王小龍查閱了電腦上的數據之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部分成本大概占總成本的70%~80%。
目前,寸草春暉養老院有100個床位,收費一般在2000~2500元/月。該院每年花在租房方面的錢就有100萬。這100萬攤在每一張床位上,就是每張床每年1萬元的租房成本。按月折算,每張床的成本就達800多元。
在養老院的收費名目里邊,幾乎都有“床位費”這一項收費,“床位費”往往占據著收費的大頭。而對公辦養老院來說,“床位費”這一項收費幾乎是凈賺的。“因為公辦養老院拿到了免費的資源。”王小龍認為,這對民辦養老院來說,“是個很不公平的事兒”。
“民辦的以市場價格拿地,成本過高,跟當下中國老百姓的收入比起來,有一定的收費門檻。所以民辦養老院收費要比公辦的養老院收費高。”王小龍說。
據王小龍了解,目前北京的民營養老院,大部分都需要租房,這個比例占90%左右。“要是買地建養老院的話,很難掙回成本”。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閻青春今年3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公開指出,“政府建養老院,又蓋房子、又搭屋,又添設備、又雇人,甚至提供運行經費。而民辦一切都要靠自己,他怎么能競爭過你呢?你是零成本,掙一分錢都是掙。他掙十塊錢都不夠補償的,長此以往民辦養老機構必然舉步維艱”。
負債經營
在養老院的運營成本高和入住率低的雙重壓力下,有的民辦養老院就有點吃不消了。今年5月初,孫玉蘭苦苦維持了十多年的昊德老年公寓因為長期虧損、經營困難等原因,最后不得不與北京紅十字會主辦的頤年護老院合并。擁有130張床位的昊德老年公寓,1999年建院。一位頤年護老院的工作人員指出,這次合并其實是一次“接管”。
位于昌平區的十三陵溫馨老年公寓是北京市床位數最多的一家民辦養老院,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樣也遇到了經營上的困難。宋玉梅稱之為“艱難地活著”。
宋玉梅是十三陵溫馨老年公寓的院長,在進入養老行業之前,她經營著自己的歌廳和鋼材生意。那時候,她自有資金約為1.4億元。不過,隨著養老院規模的擴大,宋玉梅出現了回本困難、資金短缺的問題。2008—2009年,十三陵溫馨老年公寓經歷了最艱難的時刻,“差不多就要解散了”。
為了避免養老院資金斷裂,她甚至把自己的歌廳、鋼材市場生意都撤了。“還貸了9000多萬”。因為銀行不給她這樣的養老院提供貸款,她不得不通過民間借貸,宋玉梅每年就得背負1000多萬的利息。
宋玉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要是當初銀行能夠給她這樣的養老院提供貸款,她將每年省掉400多萬的利息。要是那樣的話就不用像現在這樣“還舊賬,欠新賬”了。對此,她希望政府和銀行未來能夠對民辦養老院貸款提供便利。
據宋玉梅介紹,北京目前已經有好幾家養老院倒掉了。與十三陵溫馨老年公寓同年踏入養老行業的絢麗陽光養老院,開始投資1億~2億元,床位規模與十三陵溫馨老年公寓相當,不過開業不到一年,就倒閉了。至今,絢麗陽光養老院仍被掛在北京瑞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網站上拍賣。
資金扶持政策很難享受
2005年,北京市民政局制定的《北京市民政局資助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實施細則(試行)》明確,凡屬資助范圍內、符合資助條件的,由法人(非政府機構)、自然人及其他組織舉辦的,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經營的養老服務機構,按入住滿一個月的托養人員實際占用床位數,每月每張床位補助100元。4年之后,北京市民政局與財政局又聯合出臺了《關于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運營資助辦法》,將原社會辦養老機構的運營補貼標準從50~100元提高至100~200元。據上述北京市民政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民辦養老院收住一個能自理的老人每人每月現在可以得到200元補貼,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可以得到300元補貼。
2008年,北京市民政局《關于資助街道鄉鎮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的通知》明確了對新建、擴建的鄉鎮(地區辦事處)養老服務機構的資助辦法。2009年,《北京市給予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資金支持試點單位征集文件》中提到,對符合條件的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機構,按照養老機構類型、建設方式給予不同標準的一次性建設資金支持:新建、擴建護養型養老機構每張床資助16000元,非護養型養老機構每張床資助13000元;利用其他設施改建的護養型養老機構每張床資助10000元,非護養型養老機構每張床資助8000元。去年年底,《北京市給予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資金支持試點單位征集公告》(下稱“《公告》”)里再次重申了這一政策。
然而,很多民辦養老院向《中國經濟周刊》反映,它們壓根享受不到這一政策的資金支持。
“這個政策出來后,老百姓都以為我們民辦養老院從政府那拿了很多錢,實際上我們沒有拿到這個錢。”宋玉梅很想跟老人們解釋清楚這個事情。
《公告》提到,要享受以上政策,申請人要具備這樣一個資格條件:經市或區(縣)民政部門批準設置的,由法人(非政府機構)、自然人及其他組織采用自有土地或房屋、土地使用權人和投資人合作建設、租用現有設施等方式新建、改建、擴建或裝修改造的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項目。
宋玉梅說,目前北京市壓根就沒有幾個民辦養老院能夠享受到這個政策,因為有個門檻擺在他們面前:“土地必須自有”。
宋玉梅稱這一門檻為“秘密的條件”。事實上,除了幾個地產公司辦的養老院能夠滿足“土地自有”的條件之外,其他民辦養老院基本上都不滿足這一條件,因為它們的土地都是租的。
資金扶持政策的好處多半給了公辦養老院和自有土地的地產公司,對此,宋玉梅有些不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