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TCL的“借船出!,海爾則是“造船出!。
早在1999年,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就未雨綢繆,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設立了工廠,成為第一家在美國建廠的中國企業。2002年,海爾花費1400萬美元買下格林威治儲蓄銀行大樓設立了美國總部,并命名為“海爾大廈”。
截至2012年8月,海爾在海外已先后建立起7個工業園、7個海外工廠及10個ICM(即國際合作)工廠。
此外,美的、格力等企業也都紛紛發力海外建廠,開始中國家電企業新一輪收購浪潮。
“伴隨國際市場環境不景氣,更多海外品牌將披上被并購的標志。中國的家電企業已經從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后,全面駛入了全球化品牌戰略發展的深水區,對中國企業于海外區域市場布局、集團內部人才結構調整、關鍵技術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奔译專家羅清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十年:從OEM貼牌到中國創造
10年前,剛剛擔任美的空調事業部總經理的方洪波(現任美的集團CEO),最頭疼的是如何能完成200萬臺銷量;張近東則因為聲稱蘇寧將在三年內開設1500家門店,而被業界笑為天方夜譚……
僅僅三年后,2005年,海爾集團宣布產銷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接著美的集團也成功加入千億元陣營。與此同時,家電渠道領域呈現出蘇寧電器、國美電器兩大巨頭獨霸的格局,年銷售規模也紛紛突破千億元大關。
曾經擔任格蘭仕副總裁、被譽為“價格殺手”的俞堯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10年前光波爐對于格蘭仕還僅僅是個概念,像格蘭仕、九陽這樣的企業雖然以“世界工廠”的名聲為傲,創造出平均不到1秒鐘生產出1臺微波爐,世界上平均每賣出2臺微波爐中有1臺出自格蘭仕的紀錄,但是始終在摸索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品牌”的經營之路。
經過不斷創新,格蘭仕持續推進微波爐研發和制造體系的升級換代,研發出一代又一代的精品微波爐,獲得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的認可,最終讓微波爐從過去的奢侈品變成今天中國百姓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中國家電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國的家電企業不僅創造了眾多規模上的“之最”,還在不少產品領域的技術創新上實現了第一:比如全球首臺“全無霜”三門冰箱等,初步形成了海爾、格力、美的、海信科龍、格蘭仕等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來自中國家電協會的數據表明,目前中國彩電產品占全球產能的80%,空調器產品占全世界產能的70%,冰箱產品占全世界產能的50%,洗衣機產品占全世界產能的40%,絕大多數小家電產品80%以上的產能也在中國,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家電生產中心。
十年:兩次政策扶植
在中國家電企業走向世界的同時,令人頭疼的問題開始出現: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匯率變動、家電出口受限、國際綠色壁壘新規、反傾銷事件、外資品牌的貼身肉搏……中國家電企業在摔打中前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全面擴張的家電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難題,市場已被提前透支,庫存壓力迫在眉睫。
于是,政府開始了兩次大手筆救市。
2007年,“家電下鄉”政策推出,千億級的農村市場被撬動。2009年,“以舊換新”政策推出,以“節能惠民”等一系列家電行業財政提振措施,推動家電行業全面升級。
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調研數據顯示,在政策扶持下,家電行業得到了飛速擴張。2011年全國“家電下鄉”產品銷售超過1.03億臺,實現銷售額2641億元;全國家電“以舊換新”共銷售五大類新家電9248萬臺,拉動直接消費3420億元,有效緩解了危局,讓家電行業重煥生機,步入“黃金年代”。
蘇寧電器副董事長孫為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家電行業正在經歷一個關鍵過渡時期,“家電行業的商業模式有待改變。過去家電業一直延續的產業鏈模式需向供應鏈模式轉變,家電制造業及流通業內的規模性企業亟待建立真正的戰略聯盟!
也許,正如龍永圖所說:“最皮實的孩子還會接受考驗,中國家電業發展不能放棄制造業道路,需遵循規則,走公平競爭的文明之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