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滿荊棘的國際化之路
TCL董事長 李東生
20世紀初至今的10年里,國際化戰略成為國內企業經營戰略的一大主題,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國際化已經不再是一種奢侈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一種管理時尚,已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一種必要措施。
由于國際化起步較晚、市場化程度并不完全,中國企業國際化夢想的道路上,始終布滿了荊棘!
以TCL為例,我們的國際化大致經歷過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代工制造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1997年前后以OEM、ODM為主要方式,但那個時候掙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血汗錢”,并沒有創造太多的附加值。
第二個階段是品牌培養階段,從1998年到2003年前后,因為地域、文化、信仰、法律等方面的差異,經歷過各種嚴酷的考驗,所幸我們堅持了下來。
第三個階段是兼并重組階段,從2003年到2007年前后,以跨國并購、兼并重組為主要手段,吹響了進軍歐美市場的號角。由于國際化思維較為超前,加上執行細節上又不夠細致嚴謹,從而招致外界一片質疑,一度將TCL推到生死線上。現在回過頭去看,我們得到的要遠遠大于失去的,比如技術的突破、集團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等。
第四個階段是資源整合階段,2007年至今,TCL經過一系列的考驗和洗禮,通過文化變革、組織再造、業務模式創新等一系列行動,不僅培養出一支國際化經營隊伍,初步建立了全球產業體系,而且在全球化的視野、高層次的戰略能力、全面的管理能力等方面都獲得了新的突破。
當前,世界經濟恢復艱難,多極博弈復雜性加劇的大背景下,全球經濟增長重心“由西向東”進行轉移,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產業分工格局逐步深入,全球競爭加劇;產業鏈重組與并購成為常態;技術不斷升級,產品創新速度加快;產業經營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提升逐步改變等等,成為新時代下的產業特征。
與此同時,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加速,我國在“十二五”規劃中繼續堅持了“走出去”的戰略綱要,同時特別強調要“加快速度”。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多方面提升企業能力,從而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
我認為,切切實實提升自身工業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全球化運營能力,是中國企業真正實現“融入世界,由大變強”不可回避的問題。工業能力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全球化運營能力是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保證,只有這三個方面得到提升和鞏固,中國企業才能在全球市場上站穩腳跟。
下一個10年,全球市場上很可能會出現一些全新的大型支柱產業,比如可再生能源、環保回收、基因工程等行業,而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一定要充分考慮三大環境因素:一是產業環境,即產業戰略安全;二是技術環境,要迎接技術革命;三是國家環境,即社會責任擔當。
要迎合這三大環境,吻合國家之需,順應社會發展之勢,我們就需要抓住企業發展的“三個動力”。第一是要抓住傳統制造業升級換代的機會,塑造企業自身的全球競爭力;第二是要通過產業創新,形成新型支柱產業,實現產業鏈的生態循環;第三是抓住消費的爆炸性成長和互聯網革命結合的重要機遇,帶來商業模式的突破和服務經濟的高速成長。
未來的全球領先企業將是使命驅動,愿景引領,有清晰的戰略、強大的文化和扎實的管理的全能型選手。這樣的企業將是中國經濟的支柱,也是中國企業的希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