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當他的員工只有100人時,他要站在員工的最前面,用命令來指揮工作;當他的員工增加到1000人時,他就必須站到員工中間,誠懇地請求大家相助;當員工達到1萬人時,他只要站在員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員工達到5萬或10萬時,那除了感激還不夠,必須雙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誠之心來領導他們。 這一段話,無疑是松下柔性管理的精髓所在,這也凸顯了他與王永慶不同的用人理念與領導方法。
然而更大的不同還是在于他們回饋社會的方式上。
在成為臺灣的富豪之后,王永慶立志于創辦一些社會公益性的企業,于是,他創辦明志工專,設立長庚紀念醫院,成立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并把臺塑的管理制度轉移給下游工業,他相信自己能運用已得的經驗與成就來造福社會。
而松下在這方面有著更崇高的理想。后期的松下已超出了企業家的范疇,向著哲學家的領域邁進。
松下在56歲時創立PHP研究所,PHP是PeaceandHappinessthroughProsperity的簡寫,意思是——透過繁榮來追求和平與幸福;68歲時,他辭去了社長職務,更加專心地致力于PHP的研究工作;83歲時,松下寫了一本書,叫《我的夢、日本的夢、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書中反復研究了日益混亂的日本,描繪了30年后理想的日本社會——該書成為松下一生的最高成就,對日本影響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