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條龍由于公路的開發已被切割成數段,所幸,王永慶是出生在公路開發之前,若出生在公路開發之后,今天就沒有這號傳奇人物了……”這樣的描述,多少有些讓人哭笑不得。
事實上,盡管外面對王永慶的研究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但他本人卻一直懷著最樸實的經營之道——他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自己的成功其實只有兩招:降低成本與效率優先——這樣一個簡單的解釋無疑讓很多人困惑,但事實就是如此,王永慶的成功就是靠這兩招。
在王永慶的成長經歷中,無處不見對“降低成本”的追求。不用說一開始擴產以降低成本,即使在后期王永慶已成為臺灣腰纏萬貫的富豪,他也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降低成本”的目標。這里有兩個例子最具代表性。
1980年,臺塑進軍美國時,要在美國建廠,王永慶為了降低成本,命令所有參與建造美國工程的工人,都要從臺灣聘請過去,因為當時臺灣的工人要比美國的廉價得多,而且,他還嚴格控制工人人數,一般一個項目只請最少的工人來完成。王永慶說:“為了降低成本,強化對外競爭條件,我們對于所有可能涉及成本的項目,都要一一追根究底,追到江河的源頭,求到最節省才肯罷休。”
其實很多其他公司也都在追求降低成本,只是中國公司多的是關于成本的惡性競爭。而王永慶與一般企業家的區別是:他通過一整套獨特的方法,來逐項落實他的追求——誰都知道目標,而成功者的成功正在于他能找到前進的道路與方法,從而達到目標。 王永慶的做法是:以追根究底的精神,將涉及成本的項目分化到最小的單位,然后逐項降低成本,這里的關鍵是怎樣才是最小的單位。王永慶打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河里的水如果渾濁了,我們想要找到它的原因,那么我們必須溯流而上,一直追到河流的源頭處,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所在。運用這樣的思路,王永慶能很輕易地找到問題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