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帶來的嚴重連鎖反應是,王永慶工廠生產的PVC粉,10個月都賣不出一噸,庫存堆積如山。
王永慶四處求救,尋找工廠的出路,這時,有人為他指點迷津——建議王永慶開拓海外市場,因為當時臺灣島內根本無法消耗如此眾多的PVC塑膠原料,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走出去的戰略也面臨著重重困難,最大的壓力來自于規模:王永慶的工廠月產100噸,而當時日本已達到5000噸以上。數據差異背后,意味著成本價格的競爭力。于是,在決定了走出去的方向后,王永慶決定擴產——一方面增加工廠原料產量,同時也增開二次加工的工廠,自己消耗塑膠原料。到1958年,王永慶的工廠擴產1倍多,達到月產210噸的規模,但相較于國際上的企業,規模成本還是太高。王永慶再次決定擴產,并且力排眾議地要大規模擴產。到1960年,王永慶終于建成了月產1200噸塑膠原料的工廠規模,加上臺灣廉價的勞動力,臺塑初具國際競爭力。
此時,王永慶兩條腿走路的想法開始發揮作用。在積極籌備工廠擴產的同時,臺塑也不斷尋覓地點,開設塑膠產品二次、三次加工廠。1958年,王永慶成立“南亞塑膠公司”專做塑膠的二次加工,生產塑料膠布及膠皮,同時幫助臺塑銷售PVC粉。更大的舉措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陸續展開。王永慶的二次擴產計劃完成后,產品品質也得到了極大的保證,于是他四處尋找合作伙伴,開設了卡林、新東等三次加工廠。一個塑膠王國正在不斷成型,王永慶不再為產品銷售而苦惱,庫存積壓的問題一去不復返。到1978年,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臺塑集團的營業額突破10億美元,一舉奠定了臺塑在世界上的地位。但王永慶有著更大的野心——他的目標不再局限于島內,他的視野在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