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收獲的第二個財富就是錢。通過經營米店、米廠、磚窯廠、木材廠,他在30歲的時候,已經積累了5000萬元臺幣,這為他接下來更大的創業,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 從一無所知到塑膠大王
王永慶30歲的時候,剛剛是日本戰敗退出臺灣的時候。經歷了戰爭洗禮的臺灣,百廢待舉。在美國的經濟援助之下,臺灣制定了第一個四年經濟計劃,其中將玻璃、紡織、塑料原料、水泥等行業列為重點支援行業,可獲得美國的工業援助資金。
當時的王永慶連“塑料”兩個字都不知道怎么寫,而且一開始的項目也并非由他承擔——政府先是交給一個化工廠的老板,在化工廠老板考察了日本、歐洲的同類企業后,發現以臺灣的能力根本無法達到規模效應而決定放棄后,政府才找到當時來申請制造輪胎的王永慶。王永慶后來回憶時,還常念叨:“我是被糊里糊涂地騙到這行來的!
1954年3月,王永慶成立“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將自己50萬美元的積蓄全部投進去,同時還獲得67萬美元的美國援助資金,從而開始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塑膠大王”之旅。
1957年3月,臺塑工廠終于建成投產,當時月產100噸塑膠原料,是全世界規模最小的工廠。同時期的日本或歐洲的工廠月產能達到3000噸以上,因此王永慶的產品根本沒有規模效益可言。更糟糕的是,他還受到兩個極其惡劣的因素影響:一是當時臺灣的月需求量只有50噸,這意味著王永慶的工廠每月都會有50噸的庫存;而更大的困難來自質量,當時王永慶生產的塑膠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塑料薄膜,再制成雨衣之類的日用品,但由于品質不過關,那些雨衣一穿就破,以至于當時的臺灣人認為化學品都是騙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