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油騙鍋”的生活中長大
追溯王永慶的成長經歷,最后都會追尋到一個詞,那就是“貧窮”,而這兩個字,似乎也是大多數亞洲老一輩富豪的共同特性,李嘉誠如此,李健熙如此。分散在亞洲各地的華人富豪們,大多經歷了貧窮而缺乏傳奇的童年,但貧困卻也讓他們更早地獨立,也更早地知道要闖出去。王永慶便是這樣一個典型。
1917年1月18日,王永慶出生于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直潭里一個叫“情人谷”的地方。那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散落著數百戶人家,家家靠種茶為生,兼或做點零工,雖然天天勞碌,卻只能勉強度日。那時村里人大多靠吃稀飯過日子,王永慶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有一個小故事最能說明他們當時的狀況:那時王家貧窮,只能自己種菜吃,可炒菜時又放不起油,不放油的菜根本不好吃,因此每次炒菜,王永慶的母親都只放一滴半滴油,全家都知道,那是“騙騙鍋”的,卻也必須連人一起“騙”過。
童年的王永慶實在沒什么特殊之處,甚至連多數同齡人都不如,因為自7歲家里人送他去讀書開始,他每次的成績都是班級后十名的,所有的暑假作業,也都是在返校的最后一天完成的。個中原因都在于那時的王永慶一心想的只是如何賺錢補貼家用。
15歲那年,他毅然決定離開家鄉,獨自出去闖蕩。他來到臺灣省嘉義縣,先是在別人的米店做工,而后在16歲的時候,他作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創業決定:開米店。這一決定直接為他打開了一條創業之路,當然并非是在經濟上,更多的是在經驗上。 那時,米的生意不僅受到日本的控制,同時還有很多同行的競爭,但在一年多的賣米生涯中,王永慶敏銳地認識到了其中的關鍵之處——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