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米總是比別人的要干凈,因為每擔米他都要挑選過,把里面的石子篩選出去;他率先提出送貨上門,同時記下客戶的地址、家里的人口,甚至還有發薪水的日期,因為如此他便能準確地在客戶需要米、又有錢的時候出現在他們面前——這樣一個早期的數據庫系統,使王永慶的米店生意蒸蒸日上。同時他還提出了一斗米只賺一分錢、半夜兩點也送米等措施。當時,王永慶的米店成為當地的佼佼者,連受到政策保護的日本米店都比不上他。
米店開了10年左右,后來日本統治下的中國臺灣實施了糧食統一管理的措施,王永慶的米店被迫關門。不過,這樣一段經歷幫助他積累了寶貴的經商經驗,也直接促成了其日后創辦臺塑。
在臺塑之前,王永慶辦過磚窯廠、木材廠等公司,皆因當時身處特殊的歷史時期,最后都無疾而終。不過王永慶也因此收獲了兩方面的財富:第一是經驗。王永慶所辦過的公司,在當時的同業中都是佼佼者,主要原因是王永慶比別人更勤奮,同時他又是個善于思考的人。比如在經營米店的時候,王永慶發現當時農家養的鵝都很瘦,原本養4個月能長到五六斤重的鵝只能長到兩斤重,因為鵝也沒有吃的。于是王永慶到處收購瘦鵝,同時還低價向糧食部門購買碎米雜糧、派人去撿農家丟棄的爛菜葉,然后做成混合飼料喂給瘦鵝吃。結果原本只有兩斤重的鵝在2個月內能長到七八斤重,其間的利潤自然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王永慶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在失意之時,要像瘦鵝一樣忍饑挨餓,鍛煉自己的忍耐力,只要不死,一旦機會來臨就能像瘦鵝一樣,迅速肥大;而瘦鵝之所以瘦,原因并不在鵝,而在于養鵝的人方法不對。由此王永慶知道,經營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企業經營不善,問題不在員工身上,而在于老板的管理方法不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