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虧是盈,如今判斷似乎還為時尚早。
不過,上海世博會是歷屆世博會中規模最大、投入也最大的一次。今年7月,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坦言,上海世博會沒有中央財政的投入,而其目標是不賠不賺。這意味著世博會的經濟賬能否持平完全靠上海自己。
在歷屆世博會中,除了各等級贊助金和門票收入之外,特許經營日益成為其獲得營收的主要方式之一。上海世博會市場開發部知情人士說“上海世博會在特許商品上的目標是完成200億元的銷售額,努力與北京奧運會持平。”
但客觀評價,世博會的知名度與奧運會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讓上海世博會特許經營做到200億元銷售額的目標,而誰又在分享世博會特許經營這一蛋糕呢?
誰分享了世博會特許蛋糕?
按照上海世博會市場開發工作的進展,《世博會標志特許產品經營計劃》的試運營工作早在2005年就已經全面啟動。經過試運營后,從2006年到2010年底,特許經營計劃進入正式運營階段。
上海世博會市場開發部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特許經營這一部分,我們是把生產和銷售分開的,即生產主要由均瑤集團和新世傲來負責,而零售主要由久事賽事來負責。他們又都是世博會的高級贊助商。”
依據上海世博會的營銷計劃,把合作伙伴列為三個等級:全球合作伙伴、高級贊助商、項目贊助商。而在這三個等級所有合作伙伴中,獲得特許經營資格的只有三家,即特許生產高級贊助商均瑤集團、新世傲集團,和一家特許零售高級贊助商久事賽事。
新世傲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朱政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上海世博局市場開發部門把所有世博會特許商品分成了22大類,其中除了‘集郵品’由中國郵政生產,‘貴金屬制品’由中國金幣總公司生產之外,其余20大類分別由我們和均瑤集團分享,各占10個品類。”
記者了解到,均瑤集團負責家用玻璃制品、家用陶瓷制品、家用金屬制品、禮品、玩具、箱包、運動用品、非機動車、家用塑料制品/竹草藤制品、鐘/表10個品類產品的開發生產;新世傲集團負責家用紡織品、服裝、飾品、文具、個人護理用品、帽品、傘具及手杖、眼鏡、鞋、電腦外部設備10個品類產品的開發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