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本金缺口
面臨這輪全球經濟危機時,創新地方政府的投融資改革迫在眉睫。
隨著土地收入減少,預算內用于教育醫療公共等投入增加,因此各個地方用于投資的資金空間不大。
“首先其實最缺的還是資本金,”上海市一位政府智囊團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按照《國務院關于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試行資本金制度的通知》,從1996年開始,對各種經營性投資項目,包括國有單位的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房地產開發項目和集體投資項目,試行資本金制度,投資項目必須首先落實資本金才能進行建設。
交通運輸、煤炭項目,資本金比例為35%及以上;鋼鐵、郵電、化肥項目,資本金比例為25%及以上,電力、機電、建材、化工、石油加工、有色、輕工、紡織、商貿及其他行業的項目,資本金比例為20%及以上。
就連一向被視為財政雄厚的上海市政府,今年也開始顯現資金壓力。今年1月15日,上海市長韓正表示,上海近期完成的到2020年的《上海市軌道交通網絡規劃方案》,及之前的13條線,資本金缺口約1000億。
上海,中國最富庶的城市也面臨“資金窘境”。主要為上海政府輸血的兩大政府投融資平臺上海久事、上海城投,最近因要發中期票據而公開的財務數據能夠更進一步揭示融資壓力。
上海市軌道交通2號線東延伸段項目,軌道交通13號線一期項目,上海至江蘇南通(滬通)鐵路(上海段)項目,以及上海-杭州-寧波(滬杭甬)客運專線(上海段)。
項目總投資622.87億元,按照35%資本金缺口,則需要218億元作為資本金,目前已投入資金僅為59.9億元。按照相關要求,如果資本金沒有到位,銀行的信貸一般不敢進入。
地方政府建設的資金困境并非今日獨有。像上海這樣發達地區已通過創新體制,解決城市建設資金來源問題,但如今卻有待再次創新。
據主要為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服務的上海濟邦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的資料,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已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650億元,占前50年投資額90%。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規模,其資金來源完全有賴于上海走在全國前列的城市投融資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