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在IT領域的所有創業神話中,都有創業投資或風險投資的身影,在成就了創業神話的同時,也上演了一段投資傳奇。那么,實力尚且弱小的創業者要如何吸引創投的目光,在創業初期獲得寶貴的資金?除了資金,創投還能為創業者帶來哪些實質性的幫助?如何用好這個重要推手的力量?創業者與創投又有哪些相處的藝術?
作為“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紫竹辦的創業導師,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的副總裁朱璘,用他在創投領域耕耘了八年的經驗,幫助YBC的創業者們了解如何與資本對接。他還想告訴更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心動不如行動,不要懼怕失敗,中國互聯網行業一定會誕生自己的Facebook!拔以诘却懈嗄贻p人帶著充滿創意的"瘋狂計劃"來打動我!
本版撰文 丁艷芳
怎么吸引創投目光?
拿出你的創新與實力來
記者:投資企業的本質就是投資于人,對于創投或風投,最看重創業者身上的哪些素質?在創投入股企業的談判過程中,創業者要避免出現哪些行為?
朱璘:創業者身上的優秀品質會有很多,每個人也有不同的特點,其中比較有共性的幾點是戰略眼光、計劃性和包容力。首先,創業最怕“入錯行”,起點的選擇肯定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創業是場長跑,要有未雨綢繆的前瞻性,未來半年、一年、三年的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是什么,雖然計劃不如變化快,但絕對不能沒有邏輯清晰的計劃。再者就是包容力,要具備能夠吸引人才的領袖氣質,善于與人相處。那些曾經在大型公司有過中高層管理經驗或是有過創業成功經歷的人,因為已經展現出這方面的能力,往往比較容易獲得創投資金的支持。除創業者個人外,創業團隊的能力、角色定位、凝聚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至于創投與創業者在就入股進行談判時,創業者爭取自身的利益,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創投是能夠客觀看待的。但不希望看到創業者將股權看得太重,戈壁投資的絕大部分項目中,都會給未來加入的重要人才預留一些股權,這就需要創業者有開闊的心胸,把公司看做一項共同的事業,而不是爭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記者:什么樣的商業計劃書更能打動投資人?制作商業計劃書有什么技巧,最需要突出哪幾點?
朱璘:有人認為創投一面在講要創新、打破框框,一面又要求有商業計劃書,這是不是有點矛盾呢?例如,當年孫正義投資馬云的阿里巴巴也沒看商業計劃書,只聽了6分鐘就決定入股。但實際上,創投并不要求商業計劃書寫得多么詳細,分析得多么全面,哪怕只是一張薄薄的A4紙也可以;但需要把創業者頭腦中的商業構想清楚地表述出來,邏輯上能夠站得住腳。如果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又如何打動別人投入資金呢?同時,如果一個人不能把自己頭腦中的想法付諸書面,又如何相信他具有將這些想法實現的能力呢?
我也看過很多的商業計劃書,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創新,要說明這個創新能解決用戶的什么問題。這個想法越瘋狂越好,不要怕挑戰大公司,但在策略上要聰明。另一個關鍵點是目標市場要盡量大,對于創投來講,寧可得到大海里的10%,也不是那一整個小池塘。
記者:除了資金,創投還能給企業帶來哪些幫助?當創業者與創投產生意見分歧時,又該如何解決?
朱璘:作為在創業早期就介入的創投,除了提供資金,還有扶持企業從弱小逐漸長大的責任,給他們技術或者管理上的幫助,這也是與后期PE很不同的地方。戈壁投資背后的出資人包括了IBM、標普母公司麥克勞希爾集團、諾基亞、NTT DoCoMo等行業巨頭,我們可以借助他們在技術上的優勢或是管理上的經驗,很具體地解決創業企業面臨的難題。
如果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創業者和創投發生觀點分歧時,在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畢竟創業者在市場一線打拼,更了解實際情況,除非我們以前的經驗已經表明這條路不可行,否則我們通常都會尊重創業者的選擇。但如果經過兩三個月之后,發現情況較預想的差別比較大,我們會向創業者再次提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