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創投什么最重要?
要有想象力支持那些“瘋狂想法”
記者:能和我們說說,您是如何進入創投這個行業的嗎?
朱璘:這真的是一種機緣巧合。2003年我從大學的計算機系畢業后,和身邊的其他同學一樣面臨求職的難題和選擇,雖然那時我已經拿到了幾家大型IT公司的offer,但在內心里,我認為枯燥而死板的程序員生涯并不是我想要的職業。
就在猶豫的時候,我從報紙上看到了戈壁投資的招聘計劃。那時,戈壁投資剛剛在上海成立,社會上對創投、風投也還不像現在這么了解。做了一番“功課”后,我知道了在美國的硅谷,像微軟、IBM之類大公司的背后,其實都有創投的支持,才獲得了如此快速的成長,而創投又在這股科技進步的浪潮里獲得了巨大的收益,所以我判斷這個行業應該大有可為。再加上戈壁主要投資高科技、數字媒體和互聯網行業企業,正好可以結合我的專業。雖然當時公司還沒有完成募資,待遇并不高,但我還是放棄了收入更高的其他offer,一腳踏進了創投行業。
但說實話,在剛剛進入這個行業時,有個階段,我也曾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那時正是2003年的非典時期,剛成立的戈壁投資還處于募集資金的階段,原本正在和美國的幾家大企業、財團商洽,突然而來的非典使他們對亞洲面孔特別敏感。可想而知,當時連募資都幾乎沒辦法開展下去,業務停滯,只能眼睜睜地錯過一個談了很久的好項目。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那段低迷期,經過2000年網絡股泡沫的破滅,2003年恰恰是第二波投資互聯網公司的好時機,正所謂“剩者為王”,而且那時的投資估值真可以稱得上是遍地黃金。
記者:從事創投,對您個人的思維方式或性格帶來了哪些改變?
朱璘:八年的創投經歷,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要有想像力、有開放的心態,never say never,我也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對于任何一個項目,都要保有最大的想像力,不能讓自己的思維形成一個框框,帶著主觀色彩去評判,輕易地否定。
比如在分眾傳媒為大家所知之前,在電梯口放個顯示屏播放廣告,這樣的想法聽上去是有點不靠譜,但做創投的一定要有想像力。很多時候,考驗的是投資人有沒有想像力去支持創業者那個瘋狂的想法。我真心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帶著充滿創意的“瘋狂計劃”來打動我。
記者:對企業而言,那些投資于早期創業企業的天使投資和VC,以及那些中后期才介入的PE,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朱璘:戈壁投資就屬于在創業企業早期就投資的創投,我們投資的26個項目,都是參與首輪募資。因為投得早,未來的不確定性也相對要大一些,但我們不僅是給創業企業帶去資金,更會依托我們出資人中一些著名高科技企業的技術背景、管理經驗,幫助企業解決一些技術瓶頸或提高管理能力,應該說早期的天使投資和VC是伴隨企業成長的人。
而當企業發展到中后期,開始進入成熟階段才介入的PE,其作用有點像價值搬運工,他的目的是將企業從產業市場帶到資本市場,通過各種退出渠道,盡快實現收益,但其本身并不創造多大的價值。
有個比較貼切的比喻,天使投資和VC做的是電影拍攝的工作一開始只能靠想像,雖然并不能保證成品一定能達到想像的效果,但每一步都是創造的過程;而中后期的PE,就像后期剪輯通過潤色包裝來突出其特點,并使之盡快上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