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來聽聽這幫老謀深算的“笨駱駝”是怎么說的。
黃德滿:軟銀進來后我還有77%的股份,2012年上市后再稀釋一點,但我的股份一定在51%以上。蒙牛那樣的事絕不會發生。
李興浩:上市了我還有68%的股權,就算過幾年再融一回大錢,稀釋15%,我還有53%。就算還不夠,再過幾年再融一回更大的錢,再稀釋15%,我還有38%。我還是能夠掌控。對不對?
馮軍:我現在是100%的股份,從今年開始,我要每年分10%,共是分5年,把50%的股份分給同事們。要是這個事情5年前10年前就干了,現在還拿什么分。
第二,越到后來融資,相同比例的股份就越能激活更大的資源。因為這個時候企業底氣足,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并且有了大規模的收入和利潤,融資規模肯定大很多。再聽聽“駱駝”的打算。
馮軍:以前集團的股份我都拿著,不分。但為什么要選擇2009年才開始分這個股份?誰都懂股權激勵是最有效的激勵,工資、獎金、分紅那些都是小意思。現在是日軍正在崩潰的時候,我們共產黨要分股份就應該在革命正要勝利的時候,就是“包產到戶”。這個時候分出去的股份,正好趕上中國人崛起的時候。
第三,等到人才和管理積淀都成熟的時候再融資擴張,風險當然少很多,就不會遭遇PPG的下場,而是順順當當,扶搖直上。這一點細節居多,不便多說,擺幾個事實就行。網盛上市前只做化工一個行業,一上市了就開始做服裝、醫藥等等行業。孫德良說,要復制100個網盛出來。為什么想復制?覺得輕車熟路。
維也納拿錢之前有16間酒店,平均每年開2家新店。但拿錢后每年要開30-60家新店。目前來看,維也納每家店的Cye.com.cn開房率維持在93%以上,而行業平均水平是60%,如家是80%。如何能做到?因為黃德滿的名片上的職位是“第一服務員兼導師”,還把手機號放在上面,生怕你有麻煩不找他投訴。
馮軍在清華大學讀的專業不是IT,而是土木工程,所以他明白一個道理:樓要建得高,取決于地基。一開始就往上走的樓后來都會倒,而一開始就往下挖的樓一定會后來居上,成百年基業。而且,挖得越深,看起來越慢,后勁才越猛。
這就是關于駱駝公司的最本質的那個道理。在制造這個概念之初,我們本以為駱駝公司才是一個商業社會金字塔的主流和塔基,到頭來才明白:原來駱駝公司也必定是商業金字塔的塔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