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槍要打響
1996年,許家印在廣州注冊了恒大地產,開始了第三次創業。許家印認為“用最少的錢拿更多的地,發展的時間持續更長”,所以他把恒大的第一個項目鎖定在海珠區廣州工業大道的原廣州農藥廠地塊上。
現在的工業大道板塊已是小區云集,房價過萬,而在當時這里還是工廠林立、污染嚴重、市政配套都滯后的遠郊區。不過,即便這個地塊,首期也需500萬元的地價款,恒大最多只能從銀行貸到300萬,而且一窮二白的恒大還未必拿得到。
為了獲得這個項目,許家印又再一次發揮了他的商務談判技能,既描繪了個恒大的宏偉藍圖,也詳細描述怎么付款方便。憑著三寸不爛之舌,300萬終于到手,于是許家印立即開發,并復制珠島花園的模式——小戶型,薄利多銷,快速回籠資金。
1996年6月8日,金碧花園破土動工,8月8日正式公開發售,開盤價定為2800元/平方米,這個價位對于屬于廣州老城區的海珠樓盤而言,十分具有誘惑力。當天上午首期的323套住宅就全部賣完,一共回款8000多萬元。第二期開發的時候,有了現金流的恒大開始注重環境和配套,環境好了,售價自然也就高了,于是第二期的售價漲到了3500元/平方米。
作為新公司恒大的首個樓盤,金碧花園創造了廣州乃至中國地產史上一個奇跡:當年征地、當年報建、當年動工、當年竣工、當年售罄、當年轟動、當年入住、當年受益。兩年前,還在給別人打工的許家印操作的第一個樓盤,珠島花園就創造過當年蓋完108枚公章、辦齊所有報建手續等“六個當年”記錄。珠島花園是今日許家印和恒大地產的起點和老師,并不為過,事實上,金碧花園之后的諸多樓盤,至今仍有著當日珠島花園的營銷、設計痕跡。
1998年6月23日,在廣州市首次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會上,恒大集團以1.34億元的價格一舉投得位于原農藥廠周邊的5.3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在此之前還進行過幾次征地。至此,5次擴地,實現了金碧花園占地52萬平方米的發展目標。
金碧花園首期銷售額8000多萬,一下子就徹底解決了恒大現金流的問題。金碧花園的成功是恒大發展關鍵的一步。
多年后,許家印話當年,說金碧花園的實踐讓他明白:無論何時,企業運作最重要的問題都是現金流,尤其是剛起步階段。或許這個信念,是許家印在恒大此后的幾次資金危機中得以脫身的根基。例如,大刀闊斧降價、敢于引進戰略合作者;2006年A股高潮伊始出讓 綠景地產(行情 股吧),而后又籌劃香港上市,均是此哲學的繼續。
許家印只想一點:機會不抓住,過去了就過去了。
意識的轉變
接下來恒大的運轉就自然而然轉入了高速奔跑階段。當時廣州有1600多家房地產公司。而恒大成立的時候,絕大部分公司都是在1990年代初成立,比恒大要早5、6年。恒大采取的是在廣州快馬圈地的策略。到了1999年,僅僅用3年時間,恒大就進入了30強的第7位,到了2004年,恒大進入中國百強房企前10,并于2004、2005、2006年,連續三年時間蟬聯前十強。
了解恒大的人都知道,2004年對恒大而言是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恒大是以規模取勝,之后度過資本原始積累的初創階段后,恒大開始走“規模+品牌”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