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后,恒大逐漸開始從產品上進行改革:金碧花園四期設計完后,他把全體員工拉到現場開會,許家印高呼“從今以后,公司都要宣傳打造精品,創立品牌的口號”。
許家印首先動刀的是樣板房,裝修標準從最初金碧花園的每平方米400元一直提高到今天的2000元、3000元。
許稱之為“意識的轉變”,不管是中端還是高端產品,只要樓盤素質好,投入產出比就會高。于是再后來就有了如今媒體圈熟知的恒大精品戰略:恒大在全國中高Cye.com.cn端產品有恒大城、恒大綠洲,高端產品有恒大華府,旅游地產則有恒大金碧天下。目前,在恒大500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中,中端產品占到60%,中高端占25%左右,高端占10%左右。
危機之下應變術
當然,恒大也無法逃避2008年金融危機的第一個寒冬。
當時恒大全國有32個樓盤、906萬平方米在建,加上大規模拿地,100多億的缺口對企業而言影響非常大。
地產圈有時是充滿戲劇性的。每一個潮流過去,有人說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有人說最艱難的時候才剛剛開始。許家印卻說“我的理念就是要員工艱苦創業,當然這個條件也不艱苦。我的面子不值錢,別人說你好又怎么樣,不好又怎么樣?別人說恒大都沒有自己的寫字樓,沒有就沒有吧。”追求實惠是許家印的生存之道。
在07、08年最難熬的那段時間內,許家印一方面重拾薄利多銷的發家之本,全國幾十個樓盤搞聯動促銷,快速回籠了海量資金,一方面與國際投行、香港富豪秘簽融資協議,盡管條件苛刻甚至兇險,但畢竟幫助恒大熬過一個最艱難的地產寒冬。
“市場永遠是正確的,行情不好,你想賣高,人家也不買,蕭條的時候,只能便宜賣,我們去年賣的房,到現在我都心痛。不過沒辦法,賣房要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
而回顧近幾年的發展史,我們又不難發現一個新的規律:從2007年開始,恒大對外的合作伙伴必然是名牌企業與行業龍頭企業,而高速發展的規模不變之下,恒大的資金流產生了很微妙的變化,可以說是裂變:2006-2007年,恒大引進淡馬錫基金、德意志銀行和美林銀行作為戰略股東,同時引進4億美元,并在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半個月后還發了5億美元債券。可以說,恒大的發展關鍵時期一個是借助于這兩年的資本運作,一個是恒大全國規劃戰略,按部就班地實施,并在2007年顯現效果。也難怪許家印說,目前恒大的優勢不在于嚴格的管理體系,不在于獨裁,而在于資源整合。
當下恒大已經走到第四個發展目標:走向國際,跨越發展。這個公司從2006年開始用一年半的時間,從一個廣州走向了全國23個城市,而萬科用了10年時間擴展了29個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