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時,從商務部到國務院,政策建議的口徑中跨境電商開始屢屢出現。
國務院辦公廳在7月26日印發的《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中提及了跨境電商遇到的問題和已經取得的經驗,要求“積極研究以跨境電子商務方式出口貨物所遇到的海關監管、退稅、檢驗、外匯收支、統計等問題,完善相關政策,抓緊在有條件的地方先行試點,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
隨后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將跨境電子商務歸類為一些新的具有潛力的貿易方式和新型服務,表示商務部將積極支持。
8月19日~23日,獲得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單位稱號的相關負責人被召集到北京,在商務部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電子商務服務貿易培訓。
8月23日,在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再次談到跨境電商的重要性,并特別指出了商務部正在研究并準備出臺的支持跨境電商、促進出口的具體措施,包括“規范貿易制度、制定貿易標準、強化在線支付、完善跨境物流、電商出口退稅”五個方面。
8月26日,國家電子商務標準化總體組召開改組大會。據了解,這一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改組后,將負責制定“國家電子商務標準體系”中涉及跨境電商的重要內容,包括:電子商務跨境小額電子單證基礎信息規范、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通關業務流程規范、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服務質量評價規范。
8月29日,《意見》公布。
小微先行先試
跨境電商脫胎于一種被稱為“小額外貿”的外貿形式。這種形式在國內最早始于2005年,主要是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達成交易,通過PAYPAL等第三方支付方式進行支付。由于買家多為個人,交易產品量小、交易金額小,這類貿易當時主要通過DHL、聯邦快運等快遞方式完成運送,形成了一個區別于傳統的貿易流程的進出口交易方式。
如果從一條典型的國際產品線舉例,一個鑰匙扣在國內1元人民幣,出口到澳大利亞是1澳元,合5元人民幣。假設它的銷售終端是社區商場的精品店,那通常毛利率達到35%。分銷商毛利率20%,進口商毛利率15%。一般情況下,如果目標價格是1澳元,那么超市進貨價就是0.65澳元,分銷商進貨價為0.45澳元,進口商進貨價為0.35澳元(到岸價格含物流費用),這樣按照國際正常商務渠道利潤分配,廠家應得的價格應該是0.35澳元,合1.75元人民幣(到岸價格),減去所有的中間費用,出廠價格應為1.65元人民幣/個。
而在國內義烏小商品市場陳先生的出廠價為0.60元人民幣,因為有品牌,廠家會按照零售價的8折報價,客人還價會在7折成交,也就是每個鑰匙扣出廠價格0.70元人民幣/個,國內物流商檢加0.10元,離岸價格0.80元,加上退稅,加0.09元,廠家實際出廠價格人民幣0.89元/個。撇開出口退稅的因素,本來廠家的出廠價格可以最低是1.65元,可實際上他的出廠價格還不到0.90元,中間要差0.95元,幾乎是廠家出場價格的1倍!
這種模式迅速被市場所接受了。2008年,美國海關及邊境巡邏署發布的數據,2008年,美國最大的3000家進口商所占的市場份額正在從往年穩定的73%下降到66%,而2008年,單次購買的進口商數量占到了45%。這意味著少數進口商統治進口市場的局面正在發生變化。 在國內,以這種模式經營的蘭亭集勢今年6月7日已經在紐交所上市了。
這種模式尤其讓規模較小的進出口企業最為受益,顯而易見的優勢是減少了交易環節,但是劣勢是難于監管和規范。
“新的意見雖然從流程上考慮到了此類貿易的特點并進行了優化,但是具體實施中仍有待進一步細化。”肖鋒看來,目前的意見仍沒有對貿易申報主體進行明確的界定,個人、貿易商或者工廠都可以,這涉及產品的回溯責任確定程度;對于一些高知識產權風險的產品沒有特別確認……這些在其看來都是會在未來執行中影響貿易效率的不確定因素。
“義烏獲得特批的‘市場采購’模式將出口都歸類為旅游紀念品是一個很好的先例,應該從一些商品、一些平臺上逐步推進試點。”他說。不過在他看來,目前在跨境電商領域進行的“創新”,都是為一般貿易實現貿易便利化先行先試。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