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無店鋪銷售的一種,其用戶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鏈的服務質量和速度,而倉儲,則是供應鏈中最重要,最可控的環節。非常幸運,筆者從0開始,親歷了倉儲從外包到自建的全過程,其中辛酸責難,不堪回首,直接上干貨,大家都少走點彎路罷了。
一、統倉VS分倉,地區倉VS平行倉
所謂統倉,就是所有訂單統一從一個倉庫發貨。相對,分倉自然是指多個倉庫同時發貨。
分倉,又分為地區倉與平行倉兩種;業界除了Amazon之外,幾乎都是地區倉,比如上海倉發江浙滬的訂單,北方倉則發東三省的包裹。而平行倉,簡而言之,就是哪個倉有訂單所包含的貨物,訂單就從哪里發,必要的時候甚至還要拆單多倉發貨,實現高度自動化的訂單處理,人工干預少,對操作人員要求低;壞處是系統復雜度高,不是誰都能干。
對于日訂單少于2000單或訂單地域分布密集的B2C而言,統倉是唯一的選擇。原因很簡單,單個倉庫如果日出庫量少于1000單,固定費用(房租物業,普工工資,管理成本,水電網絡費用,固定資產攤銷等)攤銷到每個訂單,特別是在前3年,出倉成本大大偏離于業界6-9元的正常區間。
與常識不同,分倉的最大好處并非是平均運費的下降,盡管這是絕大多數B2C企業倉儲決策的主要依據。就我個人的理解,分倉的存在大大縮短了運輸公里數,并間接降低了3PL(第三方物流)的包裹換手率,因此貨損和到貨時間雙雙下降,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對于初創期無法自建物流必須依賴3PL的B2C而言,不失為一個低成本提升用戶體驗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國內3PL的服務質量普遍無法恭維的情況下。
需要多說一句的是,分倉的系統遠比統倉要復雜的多,需要提前儲備較強的技術開發力量,并在數據庫底層結構方面預先考慮。
二、倉庫平面布局
電子商務倉儲的功能重在“通過”而非“儲藏”,理論上說,貨物的周轉率越高越好,入庫量應與出庫量應基本持平,快進快出。
基于上述功能,倉庫的功能分區如下:
A,卸貨/出庫月臺
月臺,顧名思義,就是倉庫閘口外側的一個上沿與車輛箱部下沿基本平行的水泥臺子,便于人員,轉運車直接進出車輛卸貨。當然,對于日出庫量少于1000單的B2C而言,有無月臺并無大礙。在3000單以下,卸貨和出庫月臺合用一個即可。當然,如果您的B2C的庫存周期是10天以下甚至更短,這賬可就要另算了。(業界一般控制在21天以下)
B,收貨區
QC(如果是前QC)和收貨人員的工作區域,一般緊挨著閘口;供應商攜帶PO單到此投單,等待QC與數量盤點,并取回蓋章的PO單作為收貨憑證。
C,暫存區
完成入庫流程的商品,貼上對應標貼,等待上架時的臨時放置區(是否待QC,是否待包裝)
D,存儲區(普通庫,恒溫庫,貴重品庫)
根據商品特征和QC建議,在不同的儲位上架。
普通庫分為貨架區與置地區,小件商品一般上貨架,而大件商品或者出庫量大/頻繁的商品,一般直接落在托盤上,減少不必要的搬運。
恒溫庫放置對溫度,濕度有一定要求的商品,特別是化妝品。
貴重品庫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E,作業區
存儲區完成抓貨轉運后,出庫檢核,配發票,打包,貼運單的地方。
F,出庫區
和物流公司核對數量,掃描,簽字交接的地方,同樣緊鄰閘口。
三、下PO單&事前管理
在倉儲實務中,由于供應商的素質與配合度差異很大,入庫是可控度最低,最容易出錯的上游環節;所以,采購下PO單與入庫事前管理,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常常會看到如下的問題:
1,不按規定時間入庫或一次入庫量太大,一擁而上堵塞月臺。
2,用快遞送貨,一旦出現二次包裝或外包破損引發短少或貨損,無法分清責任方,只能拒收
3,運輸包裝不符合要求,或無銷售包裝(商品裸露),造成途中貨損或無法正常上架(易造成貨損)
考慮到QC一般只做外觀QC,而且無法100%覆蓋,制定嚴格的入庫標準,充分事前管理入庫的商品狀態,可以低成本高效的避免產生后續的各種糾紛(質量問題退換貨,批量退貨給供應商等),無論對供應商還是B2C,善莫大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