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盤點
盤點是一項倉庫的基本工作,分為日常盤點和月度盤點兩種。日常盤點隨機抽出部分sku,要求每天進行,作為防損的一種主要控制手段。月度盤點,則更多是為了核準庫存,提供庫存余額等財務數據。兩種共同的目的是確保WMS系統庫存與實物庫存保持一致。如不一致,則需認真分析,及時調整。多說一句,讓B2C的非倉儲部門(特別是采購與客服)同事輪流參加月度盤點,是非常好的提升主人翁意識的團隊活動。筆者也親身盤點過2次,每次都是汗流浹背,腰酸背痛的不行。
九、RMA(退換貨)
如果說,正常的出入庫流程只需嚴格按照操作SOP和各類指示單,做好現場管理,避免人為差錯,內部可控性很高;而RMA,則要復雜的太多太多:
1,RMA每單的操作一般都由客服發起,倉儲財務執行,然后客服反饋給消費者,環節多,流程長,內部可控性差,弄不好就要扯皮。
2,消費者的配合度參差不齊,退回來的商品狀態不一,不少完全沒有標識,無法和RMA單對應上,基本上是casebycase在處理,效率極低。
3,相當比例的RMAcase還會涉及快遞到付(多半沒有發票),參與促銷促銷活動的訂單
部分退款計算,這些都需要與財務casebycase溝通執行(我個人就看到很多B2C用全場抵用券來抵扣消費者預付的運費,其實對消費者是不太公平的,特別是涉及質量問題的時候。)
4,涉及倉庫發錯貨的交換出庫和補發貨,流程較長,消費者很容易不滿
5,退回的商品需要QC,完好的還要移庫(從RMA庫移回正庫),部分損壞的有可能還涉及拆解成不同的sku上架銷售,可退回供應商的還要聯系采購做RPO單打包運回(這里退貨價又成了一個新問題)。相關的賬務處理也會讓人無比頭大。
除了上述常規的RMA,實務中,還會出現一種新的虛擬RMA需求(一般稱為“中間狀態的異常訂單處理”),就是訂單已經確認,發現缺貨或其他不能發貨的情況(對于大部分B2C而言,一開始都沒法實現全實庫;而虛庫,缺貨幾乎是命中注定的),無論消費者提出更換sku,忽略缺貨sku其他照發還是愿意等,都需要改單,這種操作更麻煩,需要系統做非常復雜的計算和對應管理人員的授權,表現在前端,對消費者就是拖沓,不處理,體驗很差。
十、系統
B2C倉儲的高效運作,除了嚴格的現場管理,更多依賴于通過系統固化的流程;也就是說,無論張三或李四,他們的分解操作是完全一致的,具備極高的人員可替代性。理論上說,因為商品種類,出倉速度,管理要求的不同,每家B2C的倉儲系統都應該是自己迭代開發,不斷升級的。比較可惜的是,國內的B2C倉儲,相對公認世界領先的日本,至少落后20年以上。筆者參觀過日本住商在上海青浦的分揀中心,無比羨慕他的系統,不過就是成本太高,小件商品每單出倉逼近15元,一般的B2C還真用不起。
倉儲系統,一般由3套系統組成:ERP,WMS,DPS
ERP記錄倉儲運作的宏觀數據,WMS控制每個操作流程的節點數據(高級的還要統計每個員工的工作量),DPS負責按照設定的邏輯自動分揀并運輸至閘口,大大減少了手工和機械搬運動作,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數。打個簡單的比方,老師罰學生抄書10遍,ERP只會記錄完成了幾遍,至于是一次性寫完10遍,還是先寫5遍,出去玩一小時,回來再寫5遍,ERP是分辨不出來的;而WMS則會詳細記錄下每遍抄寫的開始時間,完成時間和實際抄寫的人員id。
不過,就筆者所知,在上海的B2C企業中,有像樣WMS系統的不過寥寥幾家,用上DPS的好像就只有東方CJ。其實,對于B2C倉儲而言,WMS幾乎是必須的,說的極端點,哪怕沒有ERP,也要咬牙先上WMS,不然很快你就會發現,缺貨,貨損會變成您綿綿不絕的噩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