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造手機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把自己的服務嵌進去,擴大自己的整個營收,卡位移動互聯網的強入口。”創新工場成功孵化項目、手機操作系統開發商點心CEO張磊認為,互聯網公司建立在自身服務上的優勢,借助智能手機終端把互聯網服務嵌入進去“是無可厚非的”。
但在三星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部門經理郭銳看來,眾多網友也對新買手機上預裝的各種無法卸載的應用充滿了反感。
而在目前,除了周鴻祎明確表示,所有的內置軟件都可以刪除,尚未得知其他互聯網公司如何應對此類問題。即使是360,如果真依照上述方法施行,也從某種程度上枉費了內置應用的初衷。同時,這些預裝應用能對普通用戶產生多大吸引力也是個疑問。
易觀國際的研究指出,社交、視頻、閱讀、游戲、等娛樂類應用位列消費者最受歡迎的榜單中。而綜觀互聯網公司的定制手機,360主推安全、阿里巴巴主攻電子商務、百度云平臺全面出擊,競爭力有待商榷。
誰能站住腳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認為,“互聯網公司造手機絕大部分會失敗。” 在他看來,互聯網和手機兩個產業差別巨大,企業基因不同。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也是毫不猶豫地表示,網絡公司做手機是東施效顰。“蘋果是用手機進入互聯網業,谷歌是用操作系統鞏固其網絡業的地位,網絡公司為什么要進產業鏈下游的手機業?即使賺錢也是戰略失敗。”謝文說。
不言而喻,在這些互聯網界元老的眼中,互聯網公司造手機猶如一部類似于《盜夢空間》的大片,各家公司游走在現實與虛幻之間,雖然拼得轟轟烈烈,卻有把自己陷進去的可能。
市場調研數據也暗示了這一可能性。國外調研公司Asymco近期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蘋果占據了手機市場利潤份額的73%,三星占比達到了26%,兩家企業以30%的市場份額瓜分了手機市場95%的利潤。到了2012年第一季度,該數字升至99%。也就是說,互聯網公司進入手機業將要和其他廠商爭奪剩下1%的利潤。
而在中國互聯網公司們的設想中,它們更愿意采用零(低)利潤手機收服務費模式。周鴻祎以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為例指出,亞馬遜正是通過移動互聯網入口,從一次性賣硬件轉變為長期服務收費。“純粹的手機硬件靠銷售獲益慢慢地會做不下去。”
具體到360手機,周鴻祎告訴本刊記者,特供手機里將會內置360的一系列移動應用,如把手機瀏覽器、移動安全產品做基礎,并在移動搜索、移動廣告、手機游戲等方面帶來新的變現機會,反哺硬件。“通過增值服務轉化為收入,把這部分收入與手機廠商進行分成。”
作為360的合作伙伴,華為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華為終端有限公司董事長余承東認為,智能手機距離通用化還很遙遠,以目前的趨勢,智能手機在未來很長時間之內仍將繼續拼設計、拼硬件。即使是蘋果,現階段的盈利來源主要是硬件。蘋果官方數據顯示,硬件給公司貢獻了99%的利潤。
周鴻祎和余承東的分歧代表了互聯網公司和終端廠商對手機業盈利模式的最大分歧:互聯網公司看重長期布局,硬件廠商看重短期銷售收益。而在兩者的博弈中,后者占據著優勢。
在小米手機發售之初,因為在電池供應、封裝等方面遇到了困難,小米手機宣布暫停銷售5天。此言一出,論壇立即炸開了鍋。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周光平隨后解釋道,由于泰國洪災,相關部件暫停生產;同時,小米科技又在手機組裝業務上受制于韓國LG。小米科技在硬件領域供應鏈的脆弱程度可見一斑。
小米科技在硬件產業鏈的窘境,勢必在其他自主打造打機的互聯網企業身上出現。無怪乎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在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溝通會上對它們提出忠告:進入硬件領域不會輕易成功,因為做手機涉及的問題不僅僅是硬件設計與運營。
飛象網CEO項立剛進一步指出,其實互聯網公司并沒有實質性地進入手機行業。“從手機研發、采購原材料、生產、銷售、售后服務以及品牌經營,互聯網公司都未參與多少。”
本刊記者向業界人士了解得知,手機廠商最擔心的是庫存問題,但并非所有互聯網廠商都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為了避免滯銷,小米手機將“饑餓營銷”用到了極致。周鴻祎則選擇同電子商務企業合作。他告訴本刊記者,“已經跟電子商務公司打好招呼,360手機將在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網上銷售。”
這樣一來,“相當于把自己的品質、渠道、售后主導權交給了別人。” 咨詢機構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稱,“一旦出問題,對自身品牌造成影響,互聯網企業必須擔當這方面的風險與責任。”
小米科技就嘗到了這樣的苦頭。雖然小米手機引發了搶購熱潮,但隨之而來的發貨慢、頻死機、售后客服電話難以接通、維修費天價等問題也遭遇了用戶的強烈聲討。“小米手機一下子覆蓋120個城市的速度實在太快,這使得整個小米網倉儲、物流、服務系統面臨著巨大挑戰。”有分析人士指出。
就在記者截稿時,周鴻祎正在中國人民大學做演講。他認為,大多數硬件廠商的盈利模式將被激烈的競爭所顛覆,很難有盈利空間。
互聯網公司征戰手機市場的困難已然如此,誰能在這場艱苦的戰役中存活下來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