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說法是缺乏“地利”基礎。海南與臺灣風物相似,建省初衷也有與臺灣競賽的政治含義。但海南建省前的定位就是國防前哨,長期處于隨時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備狀態,大中型工業和加工業都不能搞。據統計,從1950年至1987年,用于海南的國防建設經費為200多億元,而用于經濟建設經費才80多億元。
“海南最初規劃時曾比照深圳,但它無法向那個方向轉。深圳周邊有龐大的配套加工體系,有通向內地的市場,有背靠香港的資本運作空間,還能享受海外和香港的產業承接,這些海南都不具備。”文哲認為珠三角非但不能拉動海南,而且還吸納了東南亞一帶的投資資源,“海南完全沒有做實業的味道,說白了,只有投機。”由于沒有工業,只要宏觀大勢一去,地產萎縮,整個經濟就滑坡。
海南的民營企業長不大,也留不住。“內地很多民營企業利用國企改制的機會一下子就做大了,但海南國有企業少,做好的更少,沒有很多機會。”冼篤信說,“1994年之后,海南哪家民營企業拿到過貸款?政府也剛緩過來,有心無力。就是政策來了,只是白紙一張行嗎?靠自我滾動生存沒問題,要壯大就快不了。”
資金短缺是嚴酷的現實。1994年之后,國內外金融機構都將海南視為煉獄,2005年前,海南 中小企業(行情 股吧)20萬余家,但每年能夠辦理“貸款證”的不過1/50,到2005年已沒有一家外資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信托投資公司經營業務,連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只有光大和深發行兩家,且網點很少。四大國有銀行的海南分行幾乎被總行打入“冷宮”,不但不敢輕易發放貸款,還將大量信貸資金上存總行。直到2006年海南才摘掉“投資高風險地區”的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