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瓊能源漲到20塊錢,開始有人雇很多馬仔走街串巷去收購原始股的股權證。這也給創業者提供了空間,原省長航空事務助理陳峰受命創建 海南航空(行情 股吧),只從省政府拿到1000萬元的注冊資本,不夠買個飛機翅膀,他就是通過流行的私募形式向社會公開發股,將注冊資本擴充到了2.5億。
有一天,文哲對張志平神神秘秘地說:你猜經我們手送出去的那么多家原始股現在值多少,2000多萬!
“不是因為我們清高,而是當時海南的金融機構待遇太好了,我們一切消費都可以簽單,吃完飯刷卡就走,每個高管都有車,內陸同級別的銀行高管沒有這么瀟灑的。”文哲說,“那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在海南,搞金融的人都經歷過這段神仙般的日子。內地銀行搶著給島內輸血,通過同業拆借,前者可以坐享很高的利差。據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計算,從1991年-1993年,每年全國銀行有超過400多億元短期資本流入海南,海南最多時云集了1600多家銀行機構網點。人們說,“海口大街上銀行比米店還多”。
信托業曾是海南的一個標志。1994年之前信托本就是并立于傳統金融體制之外“特區”,當它和海南這個全國最大的特區疊加在一起,海南信托業就成為“特區中的特區”。高潮時期,海南信托類公司達21家,讓其他省份都瞠乎其后。信托公司80%的資金投向了房地產,而貸給企業搞實業的款項中又有80%間接投資在房地產。干柴遇到烈火,地產與信托互相推動,飛速膨脹。
海南金融由此呈現出“銀行里有信托,信托里有證券”的特有模式,這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引爆它們的將是與之環環相扣的地產,后來信托全面清理,又導致證券經營機構大幅重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