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指出海南商業環境中“人和”的缺陷。“很多人懷念特區的優惠,帶著一種很復雜的感情。我在海南這么多年看到了兩個‘特’字,一個‘特’字意味著將優惠作為大膽試驗,主動‘趟地雷’的交換,這是積極的。還有一個‘特’,意味著腐敗和權力尋租,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一面也很突出。”廖遜說,他還記得海南所享有的特區政策中,最“肥”的一條就是外貿。當時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出口都要結匯,把美元換成人民幣,企業要獲得美元就需要到海南來出口。海南一時冠蓋云集,22個外貿公司是全島人民最羨慕的工作,手中抓著配額,揚眉吐氣,但1994年1月1日外貿體制改革,原本在海南辦理出口的全國客商紛紛返回本地,海南外貿一落千丈,22家外貿公司5年之內統統破產,負債高達200%,職工全部下崗。
自“汽車事件”開始到建省前6年的繁榮,都屬于政策性繁榮,把政策榨干是常見的做法,中規中矩在這種環境下反難有成就。“第一批海南創業者的特質很明顯,他們有能力、有熱情、敢冒險,也不太守規矩”。遲福林說,他主管股份制改革時,曾給李耀祺批過5個公司,對李很痛心,“他有才干,但把攤子鋪的太大,不可收拾,另外和下屬的人際關系搞不攏,至于私生活的問題我不便評價,正是這三件事要了他的命。很多人的結局都可以預料,但那種情況下,勸不住。”
第一任省長梁湘,曾將海南與深圳做過比較:深圳像一張白紙,正如毛主席所講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案。海南是一張比深圳大得多的,已經被畫過多次,改過多次的舊紙,要在上面重新作畫,不知道比深圳要難多少倍。
如今交到衛留成手里的這張紙,不但被涂改過,還曾經被揉搓又展平過,他將如何畫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