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經理人還不知道,如何在一個無形世界里實現價值增值?而這一點決定著未來

商人,還是藝術家?
眾石@本刊記者
買一輛性能還算不錯的摩托車,與“擁有一部哈雷”,這之間到底有什么差別?僅僅是排氣量、款式、駕乘舒適度等等,這些有形的比較嗎?在哈雷制造公司內部,流傳著這樣一個妙趣橫生的說法:我們出售的不僅是一部機車,而是一種能力——它能讓身穿黑色皮衣的43歲的會計師,駕駛著轟鳴的鋼鐵電驢穿越無數的邊陲小鎮,這甚至讓人感到恐懼!落實到哈雷銷售人員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您購買的是一種“反叛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品牌制勝的商業時代,只把哈雷戴維森公司稱做“摩托車制造商”,恐怕帶有某種輕視的意味,至少也是一種疏忽吧。他們一向把自己稱為“創造生活方式的公司”,正是堅持這樣的理念,才使得哈雷公司的市值攀升到幾十億美元,而“擁有一部哈雷”的口號,同時與黑色T恤、厚重皮衣、帶銀扣的皮靴、留長發或光頭以及刺青,共同構造了哈雷狂野不羈的文化內涵及一個龐大而忠實的消費社群。
沿著如上思路,我們還會繼續發問:喝一杯香濃的咖啡,與“到星巴克坐一坐”,這之間又有什么本質差別?前者只與口味或嗅覺有關,而后者卻成了美國人的社交名詞——星巴克連鎖咖啡店,是一個讓你放松、發呆,或者會見好友的去處,它甚至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流行文化窗口,把音樂、書籍、電影之類的文化產品與咖啡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再看看那些進入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公司吧!體育用品制造商耐克,說自己“不僅僅提供高性能的運動設備,而且承諾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時尚服裝品牌阿瑪尼稱,“穿上阿瑪尼,你便成了阿瑪尼”,它意味著成功,休閑和品位,而該品牌創始人阿瑪尼,那個70歲的白發老頭,還準備涉足汽車內飾和特色餐飲業;英特爾公司只是提供一個看不見的芯片嗎?不!它帶來的是“由技術所推動的最前沿的生活”;還有GOOGLE,這個過去一年內品牌價值竄升最快的公司,甚至有評論說,“GOOGLE就好象上帝一樣”!
這一切說明了什么?被贊譽為“新商業教父”的湯姆·彼得斯動情地說:我們以前生活的世界,資產是指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煙囪、運輸帶、泥瓦墻等,但今天,我們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里,幾乎所有的價值都是建立在無形事物之上,這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是看不見的“經濟想象”。
雷同是個巨大的陷阱。日本人曾經以“質量就是一切”的精工制造掃蕩全球。今天,“中國制造”正在努力擺脫粗制濫造的形象,依靠低成本打造的市場基礎向追求品質的高端制造業前進。在我們身后,以“越南制造”為代表,東南亞的制造業已經起錨了。也許還有更多的后來者,他們同樣擁有數量龐大的渴望著掙取“加工費”的低廉勞動力。能快速提供產品,還能快速提高產品質量,甚至提供品質不斷提升的服務,這些都已經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瑞典教授凱耶爾·諾得斯多姆在《新型商業》中說:“在現在這個過剩的社會里有一批相似的企業,他們的經營情況非常相似,他們雇傭相似的員工,員工又都擁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們用相似的經營理念,生產著相似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又有著驚人相似的價格定位以及相似的質量。”令人震驚的雷同!我們被淹沒在雷同的海洋中,毫無個性,最終迷失了航向,丟失了未來。
“在高手云集的世界里,正;蜆藴驶鸵馕吨粺o所有。”所以,可能基于對雷同的恐懼亦或厭惡,瑞典人創造了宜家(IKEA),重新塑造和詮釋了人類的家居文化。
而彼得斯的警告更能引發思索。他以先知般的口吻教育美國人:我們絕不能把國家定位成一個“制造型國家”,相反,要在不斷增加“智力資本”的前提下,建構起我們的價值鏈。
商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最大限度的依賴人們對想象力極限的挑戰。這一挑戰,幾乎改變著所有行業的即定規則。資本實力和運作技巧,商業模式和強大的執行意志,都在全力的服務于人們豐富的想象力所開創的價值增值空間。如何實現“附加值最大化”?而不僅僅執著于削減成本,降低價格或進行“填鴨式”的強制性推銷以及無效廣告的狂轟爛炸,這同樣也構成了當下中國本土商業世界最重大的課題之一。而我們唯一可以確認的結果是:人們的解決方案將會千差萬別!
在近一個月的挖掘中,本刊記者非常幸運地發現了20個極具個性的本土創新型企業。他們的生意或大或小,但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傳統商業經驗中少有的氣質和追求。他們在給商業注入自己的激情,他們渴望用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觀感染和影響消費者,他們不去刻意追求“利潤最大化”,他們最愛強調的原則是“力避浮躁”,他們甚至還表現出一種“理想主義高于一切”的偏執。在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有點兒分不清楚:他們到底是商人?還是藝術家?
然而,恰恰當商業與藝術的界限變得模糊時,“無形”的價值及其輪廓卻悄然清晰起來。如同在霧氣朦朧的清晨,隱約地瞥見曙光。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商業藝術家”們的探索,也許僅僅是個“雛形”,但我們相信,在他們零星閃現的商業創意的靈光中,孕育著可以期冀的未來。這樣的萌動多么令人心顫!
正如博洛尼創始人蔡明的一句經典概括:“中國企業不能只想做低成本的東西,要為你的產品增加附加值,并且能上升到精神層面、生活方式層面,你只比誰做得更便宜,就沒有未來!
應該說彼得斯所謂“智力資本”,歸結到最后,就是文化的競爭。在商業的更深層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產值在經濟中的比例還相當低,搜索帶有中國元素,中國本土文化特征的產品,大多都是以“部落文化”的角色出現,大多時候還游離于主流之外。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向強勢、走向主流過程中,其實孕育著真正的機會。
訴諸于文化競爭的商業,肯定會徹底改變這個世界。中國人已經用“MADE IN CHINA”證明了自己吃苦耐勞的商業意志,而一個新的挑戰已經赫然擺在眼前,我們能否可以在想像力無邊界的“無形時代”,真正展現中國人的商業智慧?
封面專題系列文章:
食草堂:牛皮生意的美學 張立憲:做出圖書業的尊嚴 蔡明:解密創意工業“潛規則” 小華姐姐:把想象力縫進衣服里 UNMASK小組:讓藝術從小眾走向大眾
劉怡:發掘“天然”價值 老晨兒夫婦:“兩人世界”的無限浪漫 “狼族”李建國:做的不只是房子 火烈鳥:藝術反樸歸真 陋庫網:我為大眾設計,大眾為我設計
陳光。厚v留百年印象 關皓月:話劇是你的生活方式 譚木匠:做500強不如做500年 李颙:一個農民的夢想 摩登天空:做唱片界的Apple
王岐順:體驗電影魅力 色影無忌:專注到極致是另類的創意 LOFT系列:為藝術而“異”術 張俊剛:蝴蝶放飛的夢想 探路者:挑戰最高峰 一個想法創造一個世界
|